2025年6月,我国放宽对美稀土出口审批,稀土永磁体出口瞬间暴涨660%,达到单月352.8吨。 这一“供给宽松”的姿态被外界普遍理解为中方向全球供应链释放的缓和信号。 然而,美国并未珍惜这一窗口期,反而在稀土“刚到手”之际立马转变姿态,开始提出一系列超出经贸范围的要求。 包括对我国进口俄罗斯、伊朗石油的限制建议,甚至隐晦地附加经济转型方向等主权议题。 这种态度转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典型的阶段性成果榨干策略,美方似乎误判了中方在稀土上的政策释放是妥协的信号。 进而试图扩大议题边界、强化话语主导,在美方眼中,稀土问题已阶段性解决,谈判重点应转向我国其他“可施压空间”。 表面看,美国对稀土的反应是“轻松”,但本质上更像是在通过放松话题,快速进入“下一轮强势主导”。 比如贝森特财长提出的要求,就不是在补谈稀土条款,而是试图将对我国的能源依赖、采购行为甚至发展结构,全部拉入双边议题框架。 这种行为逻辑并不新鲜,从芯片封锁、矿产脱钩,到如今的能源与结构干预,美国的一贯套路是抓住一个节点,递进式施压。 稀土松动只是他们的启动信号,后续更重要的目标是突破我国在能源选择和经济路径上的主权界限。 换句话说,美方是在测试一个问题:我国在资源牌之外,还有没有第二道底线?他们想知道的是,我国在稀土上的“操作弹性”是否等同于政策意志的松动。 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美国的最终目的很可能并非锁定资源本身,而是希望从供应链节奏控制转化为国家战略结构的“话语输入”。 中方对这套“议题递进”套路并不陌生,但这一次的回应方式更具主动性和战略设计感。 在稀土政策上,并非简单的“放松出口”,中方实行的是精准化审批机制,优先保障长期稳定客户,且设定了60%的配额红线。 出口审批依然掌控在中方手里,关键用途(尤其是军用磁体)则仍维持高度技术封锁。 这一波稀土出口本身就是阶段性释放信号,中方通过短时间高出口,缓和市场压力,测试对手反应,然后迅速在7月收紧节奏。 再次掌控谈判温度。这种“节奏控制权”,就是谈判桌上的真实主导权。 中方并没有落入防御、让步、被动回应的节奏,相反,在稀土出口窗口释放后,中方迅速加强与伊朗、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同时推动与印度、中东国家的多元能源采购,这表明,中方没有被稀土问题框死,而是主动借此拉开议题维度,将博弈空间从“出口配额”升级为“全球战略资源路径多元化”的广义防线。 一句话概括,中方不只是“应对美方提问”,而是在“设计下一轮议题”,稀土只是媒介,核心是主动破局。 方并未真正“看重”稀土本身,而是将其作为衡量中国政策意志弹性“试金石”,在他们看来,中方在稀土出口上的调控放松,可能是为了缓和局势、寻求协议进展。 中方并未被动等待美方议题推进,而是通过扩大合作对象、释放多边协作信号,快速将讨论空间从中美双边升级为全球供应链治理框架。 中方始终强调“欢迎平等合作、反对议题偷换”,在中美协议框架的基础上,中方并未回避进一步协商,但强调必须保持最初的边界与方向。 若美方持续在协议之外加码,强行插入地缘或主权议题,那么原协议框架将很可能退化为一套风险防控机制。 即中方不再抱有实现互利合作的幻想,仅将协议作为制约对方言行的缓冲装置。 但若美方回归现实、尊重共识基础,协议仍有可能成为稳定全球资源市场的重要锚点,不仅有利于中美,也有利于整个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发展空间。 面对美方“拿了稀土就翻脸”的做法,中方并未陷入情绪化回应,而是以清晰战略节奏回击。 同时,这场博弈也释放出一个更深层次的信号:中国不仅是稀土供应者,更是全球产业生态的结构设计者。 中方所展现的“三位一体战略逻辑”,主权不可让、产业链必须控、全球责任需共担,正是在多重挑战中逐步成型的战略新底色。 稀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与其说中方是在“回应美国变脸”,不如说是在推进一场属于自身的新秩序构建。 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中,我国更希望成为规则的参与者、话语权的重塑者、合作机制的催化者。 面对不确定,我国不仅有应对之策,更有设计之力。
2025年6月,我国放宽对美稀土出口审批,稀土永磁体出口瞬间暴涨660%,达到单
赛博朋克浪客
2025-07-24 10:43: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