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1955年,18岁的王德民,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他的父亲是留美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来自瑞士的大家闺秀。从小,他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那一年高考,他的数学考了满分100,物理和化学也都是98分。这样的成绩,在当时,足以让他踏进任何一所顶级学府的大门。 王德民满怀信心地,挥笔写下七八个志愿,其中清华、北大位列第一和第二。 然而,现实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录取通知书迟迟不来,等来的,却是一纸冰冷的拒信。 原因,简单而刺痛:父亲的留美背景和他的混血儿身份。 那一刻,不甘和委屈,像潮水一样,淹没了这个年轻人。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换来的成绩,却抵不过那无法选择的出身? 就在王德民几乎绝望的时候,第五志愿,北京石油学院,向他递来了橄榄枝。这是他当年为了“服从分配”而随手填上的一所学校。 去,还是不去?他的人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王德民倔强地对家人 说:“我的根在中国。他们不认可我,我就更要留下来,用我的学识,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证明给他们看!” 他收拾行囊,走进了石油学院的大门。在这里,他将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学习的动力。他像一头扎进沙漠的骆驼,疯狂地汲取着知识的水分。 1960年,他以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而此时,遥远的东北,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大庆油田,被发现了。 这是新中国的希望,也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大庆的石油,黏稠度极高,含蜡量大,国外的开采理论,在这里完全失灵。当时最先进的苏联公式,计算出的油井压力数据,误差极大,常常导致油井不出油,或者直接报废。 甩掉“贫油国”的帽子,成了新中国最迫切的渴望。 王德民主动请缨,来到了这片“天苍苍,野茫茫,一片荒凉”的北大荒。 没有办公室,他就待在牛棚里;没有床,他就睡在泥地上。和他一同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在抱怨,只有他,一头扎进了油井的数据里。 当时负责技术的苏联专家,早已撤走。现场的总指挥看着油井接二连三地出问题,急得满嘴是泡。 一位老工程师叹着气说:“外国的‘赫诺法’都算不准,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一口井一口井地试,碰运气了。” 王德民却站了出来。 他坚定地说:“不能靠碰运气!运气,救不了我们的大庆!科学,一定有答案!请给我一百天的时间,我来算!” 从那天起,他成了一个“疯子”。 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牛棚里,不分昼夜地推演。草稿纸用完了,他就用水在水泥地上算,一遍又一遍。 为了推导出一个关键数据,他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当他拿着自己独创的、完全不同于国外理论的“松辽法”压力计算公式,冲出牛棚时,整个人已经瘦得脱了相。 没人相信这个刚来一年的毛头小子。 在现场会议上,许多老专家都摇头。 有人质疑地说:“小王,你的心情我们理解。但这个公式,我们听都没听过。万一算错了,一口油井的损失,谁来承担?” 王德民的眼中,布满了血丝,但他的声音,却无比清晰。 他恳切地说:“我的公式,考虑了我们油田地层的每一个变量。我用我的人格,我的生命担保!如果出了一点差错,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总指挥被这个年轻人的执着和自信打动了,他拍板决定:试! 当技术人员用王德民的公式计算出参数,对一口“废井”进行调整后,奇迹发生了。沉寂的油井,突然发出了低沉的轰鸣,随即,黑色的、粘稠的原油,像一条巨龙,喷涌而出! 整个油田,沸腾了! 成功了!这个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的年轻人,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破解了困扰中外专家数年的核心技术难题。他发明的“松辽法”,让大庆油田的出油率,稳定在了世界顶尖水平。 他用自己的才华,给了曾经的那些质疑,一个最响亮的回应。他没能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却用自己的双手,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托举到了世界的前沿。#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7-24 01:36: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