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什么没人敢吃?一个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农民说:别说吃了,平时我们都不敢招惹它!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在东北的农村田野里,野鸡成群结队的景象已不罕见。 这些顶着五彩羽毛的山禽从庄稼地里扑棱着翅膀掠过时,总会带倒几株玉米秆。 当地的老农户说,现在连放羊都绕着野鸡窝走,倒不是怕伤着它们,是怕惹上麻烦事。 十年前在山沟子里,野鸡还是稀罕物。那会儿有人背着土枪上山,运气好能打两只打牙祭。 后来国家林业局把野鸡写进保护名录,情形就变了。 护林员开始骑着摩托车巡山,镇上还拉横幅写着"打野鸡坐班房"。到2022年,辽宁几个县的调查队清点发现,野鸡的数量比十年前翻了番。 野鸡能活泛起来,说到底还是靠真本事。春天刚解冻,它们就翻着土坷垃找草籽吃。 夏天玉米没抽穗,麦地里的蛾子成了荤腥。庄稼人喷农药时,这些机灵鬼一早就扑腾进后山躲着。 等秋收结束,晒谷场上落下的谷粒子又成了过冬粮。靠着四季换着法儿找食,开春母野鸡趴窝时都是滚圆的。 山东的老户们念叨,以前野鸡孵蛋爱挑河套边的芦苇荡,现在都往农机库房后头钻。 柴油桶堆出的犄角旮旯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比野地里安全得多。 前年栖霞的仓库保管员还碰到新鲜事,有窝野鸡崽从拖拉机轮胎缝里钻出来,把人鞋带当蚯蚓啄。 不过野鸡成灾也确实叫人头疼。吉林农安种黑豆的人家算过账,野鸡群一夜能糟蹋半亩地。 护秋的稻草人根本唬不住,得拴着铁皮哗哗响才管点用。 有些机灵鬼甚至学会守时辰,瞅准日头落山那会儿从山头冲下来偷谷穗。 保护站的人反复叮嘱,见着野鸡不能撵更不能抓。去年七月黑龙江宝清县出过档子事:货车司机看见受伤野鸡想捎回家,结果在县道被巡护队拦下来。 最后司机在村里大喇叭念悔过书,还赔了三千块救治费。这事传开后,连放羊的老汉都记住了"野鸡是带红本的"。 要说漂亮属四川山坳里的金凤凰,那身赤金羽毛能把人眼晃花。 秦岭巡护员每月都得往山脊巡逻,防着偷拍镜头的摄影者。 年前有网红举着自拍杆追锦鸡,被红外线相机拍个正着,账号直接封了三个月。现在保护区的界碑上新刷了标语:"闪光灯比枪管子更伤眼"。 辽宁的种粮大户张老五这两年摸索出妙招。他在玉米地边角撒上高粱茬,专门给野鸡当零嘴。 结果野鸡群守着他家地不挪窝,反倒把隔邻的麦田让出来。 去年秋天收成时,他家谷仓比别家多堆出两袋黄米。这招现在写进了县里的《人禽共处手册》,连省报都来拍了照片。 农业部退耕办去年十月派技术员下乡时提了醒:田埂的草窝子得手下留情。前些日子龙江林草局还送来新章程,让各家农具房都开个拳头大的墙洞。 那些钻进来的野鸡扑扇着翅膀找暖和地方,倒把偷谷耗子吓跑不少。 山梁上的野鸡窝数量有增无减。 吉林动保中心最新的调查说,今年山里野鸡过冬数量比去年多了三成。 省林业局的张泽军去年十二月开视频会时说:"咱这疙瘩的野鸡比家雀还多,护秋成本国家给补三成。" 各村文书都攥着红头文件在村口念,补贴申领的细则写得明明白白。 林场的老护工如今巡山换了法子。以前是看见套子就收走,现在兜里揣着玉米碴子,发现陷阱就在旁边撒饵料。野鸡引过去后扑腾着翅膀,反倒把陷阱绳子扯乱了。 这法子今年在辽宁试了半年,钢丝套子的数量真少了八成。 说到底,野鸡横竖都是国家簿子上的在册户。 信息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关于调整"三有"野生动物名录的公告》 中央电视台三农专栏《东北野鸡数量激增调查报告》 《辽宁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东北林业出版社 吉林省林草局官方通报《2023年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报告》 新华每日电讯《人兽冲突补偿试点落地吉林》 北京日报客户端《东北创新护鸟措施实录》 辽宁卫视新闻《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成果》
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包括黄鼠狼[赞]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