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轨迹,38岁被钱学森钦点担任国家重任,从事航天工作42

趣谈社会呀 2025-07-23 18:33:02

他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轨迹,38岁被钱学森钦点担任国家重任,从事航天工作42年以来,为中国造了34颗卫星,他就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8年除夕,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的孙家栋,捏着好不容易攒下的车票钱准备回家过年。但食堂一声吆喝:“今晚有红烧肉!”像磁石一样把他牢牢吸在了原地。

排了漫漫长队,终于捧上那碗油亮亮的肉。香气钻进鼻子,口水在嘴里打转。就在这时,高音喇叭炸响:“紧急通知!空军招考马上开始!”

红烧肉再香,也香不过儿时飞上蓝天的梦。孙家栋碗都没放稳,撒腿冲向报名处,这个瞬间改写了他的一生。

他懵懵懂懂踏上北上的火车,以为就要去开飞机,可到了部队才明白是让造飞机。不少同学像泄了气的皮球,转头就走。孙家栋却往机器前一蹲:“干哪行不是为国家出力?”

别人失落时,他却像鱼儿扑进水里,钻透了飞机制造的学问,成了那批新人里的尖子。

是块真金子,总会发光。1951年,国家选派优秀人才留苏,孙家栋的名字赫然在列。

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他啃着生硬的俄文教材,抱着冰冷的机器模具,心里揣着一团火:学不成,不回头。

七年汗水结了金果,毕业时捧回苏联最高荣誉的“斯大林金质奖章”,那是多少留学生望眼欲穿的光环。多少人劝他留在苏联,穿呢子大衣,吃洋面包。

可他护照一揣就登上了回国的火车,身后抛下的是唾手可得的优渥生活,眼前面对的是刚刚起步、百业待兴的新中国。

飞机专家的帽子刚戴上,钱学森院长一句话就给他摘了:“家栋啊,国家的难处你也清楚。如今最紧急的是导弹,这担子你能不能挑?”

孙家栋连飞机翅膀都没摸热乎,二话不说转身扎进堆成山的导弹资料里。不久,苏联专家一夜撤走,留下撕毁的图纸和冰冷的厂房。

他咬着牙对大伙说:“他们走了正好!咱们自己干!”白天趴桌子上算数据,翻译资料,饿了啃两口凉馒头;晚上泡在图书馆,忘了时辰,常常被管理员锁在里面,就借着走廊的微光继续写写算算。

1967年,中国第一颗卫星立项,38岁的孙家栋被钱学森钦点为技术总负责人。消息一出研究院炸了锅,“一个搞导弹的,懂卫星吗?”“三十出头,肩膀嫩不嫩?”

年轻的孙家栋只用行动说话,白天和技术员蹲在图纸边画线,深夜里守在工厂看零件。1970年春天,“东方红”卫星在戈壁滩刺破苍穹,那些曾经怀疑的声音,都融化在卫星传回的雄壮乐曲里。

这仅仅是他传奇篇章的第一个音符,此后的日子里,他推动通信、气象、返回式、资源、导航……天上飞的三十多颗中国卫星,几乎都刻着他的印记。

是他,掌舵北斗,让中国的“天眼”在世界导航星海中闪亮;是他,在75岁高龄重披战袍,亲手绘制“嫦娥奔月”的蓝图,把人类探测器第一次送到月球背面。

有人说他像个万能的陀螺,飞机转到导弹,导弹转到卫星,卫星又奔向深空。每一次转场,都踏着国家最急切的召唤。他自己却说:“国家给我机会干大事,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

从除夕夜那碗没到嘴的红烧肉起步,孙家栋走出了一条星辰大海的路。这一生,他让中国的目光挣脱地球引力,投向宇宙深处。

他用半世纪写下了誓言:国家需要处,即是我心归处。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0 阅读:31
趣谈社会呀

趣谈社会呀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