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余财发生气地说道:“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你在北京吃香喝辣,可想过家里人的苦?”余财发对着余秋里大声喊道。事实上,这已不是余秋里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问。1983年5月,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开国中将余秋里回到江西吉安老家探亲,迎接他的不是亲人的笑脸,而是弟弟余财发的满腹怨气。 这位独臂将军一生为国征战,却因坚守原则,被至亲指责不顾家。余财发的愤怒并非一时冲动。多年来,他看着哥哥身居高位,却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乡谋取半点便利。村里人羡慕他有个当大官的哥哥,可他的生活依旧清贫,和普通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当余秋里走进家门时,余财发终于爆发,面对弟弟的指责,余秋里的回答斩钉截铁:“我是担任过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但我不是江西省计委主任,更不是吉安县计委主任。” 这不是余秋里第一次拒绝家人的请求。1985年,侄子余黑古考军校成绩过线,专程进京找他,希望打个招呼进更好的学校,余秋里直接回绝:“没有必要。”后来余黑古转业,余秋里同样不发一言。 1986年,侄女余满秀当兵后考军校,文化分不够,打电话求余秋里帮忙,得到的回答是:“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最终,余满秀复员回到县里当了宾馆服务员。1987年,吉安县计划将常年受涝的坪里村整体搬迁,需要国务院批准拨款,乡亲们委托余黑古进京求助,余秋里依然坚持原则:“此事应由县报省,省里如解决不了,再报中央。” 余秋里的不近人情,源于他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1914年,他出生在吉安县坪里村一个贫苦农家,从小目睹地主欺压百姓,13岁时因祖父丧事欠下巨债,全家被讨债人围堵羞辱。 15岁参加红军后,他在战场上失去左臂,仍以惊人毅力完成长征,成为著名的独臂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脱下军装创建石油工业,带领大庆油田实现突破,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奠基人。即便身居副总理高位,他依然保持农民本色,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家乡学校,却从不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利。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他的弟弟余财发后来理解了哥哥的苦心,常对人说:“我哥不是无情,他是把情义都给了国家。”如今,在江西吉安余秋里故居的门框上,依然镌刻着这位开国将军的铮铮誓言:“你们不要想从我身上沾什么光。” 这个故事给今天的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共产党人,从不会把权力当作私产。余秋里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公权为民,什么是不忘初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铭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唯有清正廉洁,方能赢得民心。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骨,永远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余秋里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开国将帅名录》 澎湃新闻网|《余秋里诞辰100周年,将军曾言是副总理却非家乡计委主任》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
南风意史册
2025-07-23 16:06:10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