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晨月事件背后:美国的那套“双标操作”,已经演不下去了 7月17日,富国银行华裔高管茅晨月在浦东机场被依法限制出境。 原因是“涉嫌刑事案件,需配合调查”。程序走得很正常,事情却一下子被美方炒成了国际风波。华盛顿立刻跳脚,国务院、财长轮番表态,把“人身自由”挂在嘴边,话锋一转,威胁恢复对华关税,最后干脆拿贸易谈判当人质。 可惜,刚炒完“人权”,下一秒就露馅了——差不多同期,中国工程师徐泽伟在意大利被美方“要求配合”调查,理由是“技术安全”。扣人、押人、拖人,美方这套操作,轮到自己人就叫“正义捍卫”,别人依法办案就成了“人质外交”。 这戏码,不新鲜,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 中方依法限制出境的依据,写得清清楚楚。刑诉法第六十九条、出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八条,法律白纸黑字摆着,该走什么程序就走什么程序。更别提茅晨月本人是涉案人员,而不是当事人打电话要离境才“临时扣下”。这不是黑箱操作,这是流程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美国自己干得更绝。别说限制离境了,抓捕、引渡、长期羁押、无限延期起诉,都不是稀奇事。美国《国土安全法》明文赋权边检部门可以“基于国家安全风险”禁止外国人入出境,且无需解释。不少学者都评价:美国司法系统“既不透明,也不对等”。 换句话说,美国并不反对限制出境这件事,它只反对别人也这么干。 而这一次,事闹大,不光因为法律程序,而是因为茅晨月的身份敏感。富国银行在华的高管、国际保理联合会副主席、AI芯片相关企业的融资牵线人。她参与的不只是业务,是一整条跨境数据链和金融支撑网。在当前中美科技脱钩的节骨眼上,这种人被叫停,自然会牵动外界神经。 但这更说明一件事:中国的态度变了。 不是突然变硬,而是变得更实用主义了——该合作的继续谈,该处理的依法办。不会像以前那样一味让步,但也不会情绪化应激。 真正让人讽刺的是,就在美国为茅晨月叫屈的同时,英伟达H20芯片对华出口却悄悄恢复了。这款专门“为规避出口管制”而设计的AI芯片,几个月前还被列入“封锁”名单,结果库存一堆卖不出去,财报出问题,市场一反应,美国立刻换了张脸。 说白了,就是嘴上高唱“技术封锁”,底下又悄悄递货单。 不只是英伟达。微软清理中国籍工程师,理由甚至荒谬到“血缘风险”;五角大楼打包封锁中企参与AI项目;国会提出“芯片不外传”,下议院还在讨论“新制裁法案”。但与此同时,美国代表团还急吼吼地准备8月和中方重启贸易谈判。前头拉清单、后头求合作,逻辑早已裂开了口子。 美国现在陷入的,不是“怎么打赢”的问题,而是“怎么自圆其说”的困局。 他们的科技政策已经高度“交易化”——把出口许可当作谈判筹码,把制裁当作谈判起点,再搞一点“人身牌”“安全牌”,希望能换来市场准入或技术让步。问题是,中国不是2018年那一版了。 现在中国市场已不是单纯“需求方”,而是“替代方”。国产AI芯片性能接近替代,美国再封,自己先断供。中方不打情绪牌,但也不吃这一套心理战。富国银行想撤高管可以,但要符合中国法律。谈贸易可以,敲竹杠不行。 这份冷静,恰恰是最大的杀伤力。 而这波对冲下,中国不仅稳住了谈判节奏,也牢牢把住了博弈的主轴。现在中国对美出口比重持续下降,RCEP和中东东盟市场逐步打开,美国则仍陷在“关税—反制—谈判—再加码”的死循环里。美方自己也清楚,再加3700亿美元关税,受伤的首先是美国自己。消费者成本会飙升,通胀还得反弹,这时候再用“关税大棒”威胁中方,只会显得力不从心。 关键是,美国还没意识到:规则早变了。 以前是“看谁掌握封锁权”;现在是“看谁能先突破技术门槛”。科技的本质是创新,不是施压。当美国把芯片、算法、工程师、资金、项目都变成武器的时候,中国已经在静悄悄地重塑一条自有链路。 而像茅晨月这样的人,恰恰是那条旧路径上的“节点”。 她被依法管控,不是因为她的国籍,而是因为她在其中的角色。如果换个国家、换个方向,美国自己也不会客气。问题在于,美国还沉迷于“只有我们能这么干”的幻觉中,而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只靠一张嘴就能摆平的年代了。 真正的博弈,不在海关口,也不在新闻发布会上,而在每一次创新突破、每一项供应链重组里。而那种“你不听话我就加税”、“你动一个人我就封锁”的做派,早就该进博物馆了。 结局不会由谁先喊得响来决定,而是谁更沉得住气,谁能真的在规则内跑得远。 参考资料:《 美国富国银行高管茅晨月被禁止离华,外交部回应-新浪·财经头条 》
原来,茅晨月是一条“大鱼”啊!这位出生于上海、常年往返中美两地的“金融精英”
【119评论】【1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