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一男子捡了个树根拿回家砍柴烧,妻子:炉灶里塞不进去,赶紧丢了,男子不肯,没几天就有人找来:我出八千块钱,请把树根卖给我! 梅州市丰顺县的刘志勇挑着担子上山砍柴,在距离村子两里地的半山腰,一截露出地面的枯木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截枯木长约一米,直径有碗口粗细,表面呈深褐色,纹理紧密,刘志勇用锄头试探性地挖了挖,发现它质地坚硬异常,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木头烧火肯定耐用。”刘志勇心想,费了半个小时才将它完全挖出,意外的是这截看似普通的枯木竟然重达四十多斤。 回到家后,妻子王秀莲准备将枯木锯成小段放进灶膛,然而锯子刚碰到木头表面就被卡住了,几次尝试都无法顺利切入。 “要不用斧头劈开试试?”王秀莲建议道,刘志勇抡起斧头,用力劈向枯木的一端,随着“咔嚓”一声脆响,枯木应声裂开一道缝隙,就在这时缝隙中闪现出金属特有的光泽。 两人凑近仔细观察,发现腐朽的木心内部竟然嵌着十多块拳头大小的金属块,这些金属块呈不规则形状,有的像鸡蛋,有的如核桃,表面虽然有些氧化发黑,但擦拭后立即显露出金黄色的光泽。经过称重,总重量达到了380多克。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老人们议论纷纷,75岁的村民刘伯根据祖辈传说,推测这可能与太平天国有关。他说:“我爷爷常讲,当年太平军败退时曾在这一带藏过东西。” 几天后有人在发现枯木的山坡附近找到了一枚铜钱,这枚铜钱虽然锈迹斑斑,但“太平天国”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辨,背面还有“圣宝”二字。 消息很快传到了县里,一位自称古玩收藏家的中年男子专程赶来,开价3000元要收购这截枯木和金属块,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这个价格相当于8年的工资收入。 然而刘志勇没有急于出手,他觉得这个东西来历不明,还是先搞清楚再说,于是他主动联系了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李明华带着放大镜和测试工具赶到现场。 经过初步检测,确认金属块确实是黄金制品,纯度约为85%,其中两块金块上刻有模糊的文字痕迹。李明华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忠王李秀成的部将陈玉成曾率领残部转战粤东地区。 这支太平军在丰顺境内停留了近两个月,期间与清军发生过多次战斗,败退前夕他们将携带的金银财物分散隐藏,以防落入敌手。 村里几位老人都听祖辈提起过,太平军曾在山中挖掘洞穴,将财物装入特制的木筒中埋藏,为了防止木筒腐烂,他们选用了当地特有的铁木制作容器。 铁木是粤东山区的珍贵树种,木质坚硬如铁,即使埋在地下百年也不易腐朽,太平军显然深谙此道,才选择用它来保护贵重物品。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专家们基本确定了这批文物的历史价值,除了黄金本身,这截铁木容器更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最终刘志勇决定将文物上交给国家,县政府给予了他200元的奖励,并在县博物馆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虽然远低于收藏家的出价,但刘志勇说:“这些东西属于历史,应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这批文物现在陈列在丰顺县博物馆的专门展厅里,金块、铜钱和铁木容器一起,向参观者讲述着一个多世纪前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当年发现文物的山坡已经被当地政府设立为文物保护点,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刘志勇现在已经70多岁了,偶尔还会带着孙子到山上转转。他常对孙子说:“历史就藏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 历史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截看似普通的枯木,竟然能够穿越百年时光,将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 信源: 《清史稿》中华书局 国家文物局官网 《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
男子雇工人师傅焊接楼梯护栏,看到工人师傅径直把截好的小白钢管往大白钢管上焊接,男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