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得知毛主席7个月没吃一口猪肉后,宋庆龄从上海赶到北京给毛主席送来一篓螃蟹,周总理也劝毛主席多少吃口肉,毛主席却摇头说“你吃了吗?” 1960年,中国处在极其艰难的时期,那一年全国多地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群众生活极度困顿,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 根据当时的伙食记录,他每月的粮食定量只有26斤,食用油1斤,伙食费只有15.8元,餐桌上常年是玉米面窝头、红薯、粗粮稀粥,偶尔配上一些咸菜和素炒青菜,极少出现荤腥,他执行“三不”原则: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这一坚持就是七个月。 工作人员注意到,主席的身体逐渐消瘦,他白天开会处理政务,夜里还要翻阅文件,常常忙到凌晨。 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份里,他连辣椒也极少使用,一旦觉得这顿饭比普通群众吃得好,就会感到不安,警卫李银桥曾看到主席端起碗里的菜,又放下,最后把那碗菜送回了厨房,让厨师分到大锅里去,混着大家的饭吃。 不仅自己如此,毛主席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他的女儿李讷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和其他同学一样领饭票吃食堂,从未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后来有学生回忆,她有一次因营养不足导致身体浮肿,还悄悄去校园里挖野菜吃,她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她明白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子女,首先是人民的子女。 那年深秋,宋庆龄从上海赶来北京,她听说毛主席已经七个月没有吃过肉,也没有补充过高蛋白的食物,便从阳澄湖带来一篓螃蟹。 她知道这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东西,想着主席再这样吃下去身体会垮,陪她一同前来的还有周总理。 傍晚中南海的空气格外寒凉,那一篓螃蟹被静静地摆在案头,蟹壳泛着暗黄的光,夹杂着河泥的气息。 毛主席看了一眼,并没有动筷,他只是吩咐将螃蟹分给警卫和工作人员,值班的战士每人分到一只,吃得满脸通红,却有些发愣。 这些蟹原本是为主席准备的,而他连一口都没尝,厨师记录下当天的伙食清单,白粥一碗,窝头一个,炒白菜一份,无荤菜,周总理心疼的劝了又劝,主席却反问一句:“你吃了吗?”这一问让工作人员红了眼眶,原来周总理也和主席一样瘦了很多,也很久没吃饱过了。 随后几天,毛主席依旧按原标准进餐,北京入冬后天气更冷,中南海的石板路结了霜,他穿着那件旧呢子大衣,走起路来慢了许多,警卫员几次想劝他多吃点热饭,他只是喝口热水,又继续批阅材料。 一次夜里,工作人员送来从地方调来的报告,里面写到,贵州某地连续三个月没有收一斤米,全村靠野菜和树皮充饥,他看后很久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把那碗冷饭吃完,随后在文件边批上“加强供给”几个字。 毛主席那一年的生活异常节俭,他穿的睡衣补了几十个补丁,袜子打了洞也继续缝着穿,北京市档案馆的记录显示,他一年只洗过六次衬衣,平时只用清水洗脸,香皂用得极省,就连烟头也抽到几乎烧到手指才丢掉,他说国家的钱要用在正事上,不能花得比老百姓多。 毛主席的月薪是404.8元,其中三分之一捐给了烈士遗属,三分之一买书,剩下全部交党费,几乎没有一分钱用在个人生活上。 他住的房间陈设简单,一张书桌,一张旧沙发,书堆在地上,靠墙摆着,连喝水的茶杯都是裂过口的搪瓷杯子,边缘被细细地打磨过,防止划破嘴唇。 那一年,连中南海的花坛都改种了菜,原本的月季、海棠被拔掉,改种萝卜、白菜,机关食堂取消小灶,所有干部排队打饭没有任何人例外,这种生活方式不只是一种节俭,更是一种姿态,让人民看到,国家的领导人也在与他们一同共度困难。 那篓送到中南海的螃蟹本是水中珍味,却最终成了普通士兵手中的一份营养补给,而那句“你吃了吗”,在寒风中听来,比任何豪言都沉重。 这是一个领导者对人民的深情,也是那个年代最坚硬又最柔软的力量,没有仪式,没有铺陈,只有实实在在的克己、担当与信念,这种朴素与刚强交织的品格,在困顿岁月中,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1969年7月,毛主席问高碧岑:“中国北临苏联,南临印度,东临日本。如果他们联合
【4评论】【19点赞】
白丁
两个伟大的巨人!!!毛主席,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