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印度申奥可能是中国的“阳谋”。奥运会又轮到亚洲国家办,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再办一次奥运会,其实,国际奥委会最应该让各种不服的印度办一次奥运会。 一场还没开始的申奥战,已经让印度内部先乱了阵脚。 本来是一件值得欢呼的大事——印度宣布要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整个政坛兴奋,媒体打头阵,亿万富翁亲自出场,连国际奥委会都点头认可。可还没等喜讯铺满版面,“中国阳谋论”突然冒头,一波接一波地把焦点拉偏,舆论迅速从“我们能不能办”变成了“是不是被人算计了”。 事情得从孟买那场大会说起。 国际奥委会第141届全会上,印度总理公开喊话:我们想办2036奥运。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申办奥运,不止是体育荣誉,更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象征。对印度来说,这是一场迟来的机会。之前办过亚运、英联邦运动会,却始终没沾上奥运的边。这一次,国家层面站出来,城市也选好了,艾哈迈达巴德的体育园区已在建设,意图十分明显。 表面看,申奥节奏顺利。但细看背后,真正麻烦才刚开始。 国际奥委会没有马上给答复,而是宣布将暂缓2036申办流程。理由是“流程审查”“制度改革”,但舆论可不这么想。有人猜测,是不是不看好印度基础设施?是不是记得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的混乱?更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另有安排——比如,为中国再度申奥扫清道路? 这种“阴谋论”,迅速发酵成“阳谋说”。 所谓“阳谋”,是摆在明面上的计划。中国已经办过两次奥运,北京奥运和冬奥留下不少正面口碑。国际奥委会确实曾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再次举办大型奥运赛事。在这种语境下,支持印度申奥,反而像是在借力打力,先把可能的竞争对手推到台前,把所有问题提前暴露,最后再自然地回归“成熟国家主办”的逻辑。 这一点,印度媒体也意识到了。 很多评论文章开始转向:“是不是被中国牵着鼻子走?”“国际奥委会是不是故意留给中国机会?”“亚洲再办奥运,为什么不能先给印度?”舆论沸腾,申奥话题变了味,不再是对外宣示能力,而是对内开始自我怀疑。 偏偏这个时候,印度在巴黎奥运村的动作,也让局势更加复杂。 安巴尼出面设立“India House”,大张旗鼓邀请各国代表,宣传印度文化、体育资源、基础建设,甚至现场分发申奥宣传册。这是一次典型的软实力展示,本意是加强印象分,却被解读成“抢跑申奥”的焦虑操作。国际奥委会也没给出正面回应,反而更明确表示要放缓流程、重新评估申办机制。 一边是热情,一边是降温,场面开始变得尴尬。 这时就有人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英联邦运动会。当年,印度首次承办大规模综合赛事,结果现场设施不到位、安保混乱、基础建设延期,引发国际媒体广泛批评。如今要办奥运,那些质疑声又被翻了出来:地铁够吗?酒店够吗?志愿者有培训机制吗?这些问题被一一抛出,几乎没给喘息空间。 与其说是被人“阳谋”推动,不如说印度自己也没准备好。 国际奥委会现在持什么态度? 很微妙。他们一方面不否认印度有潜力,另一方面也没给予实质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改变过去“谁想办谁来抢”的申办机制。新主席柯雯蒂上任后明确提出,要对2036的主办权进行制度性重新设计,强调“可持续性”“人文考量”,而不是只看城市GDP和体育场馆数量。 这对印度并非好消息。 在标准日益细化、流程逐步专业化的今天,仅靠一腔热情已不足够。必须交出一整套完善的城市运行方案和风险评估机制,还要接受IOC多次实地考察。这种高门槛机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中已有完整实践经验,但对印度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 所以,这时候“中国阳谋论”再次被摆上桌面。 从基础设施、城市治理、体育组织能力,到媒体协调、舆论管理,每一项都关乎成败。如果只把精力放在揣测别人怎么布局,而忽略了自身准备,那即便真拿到主办权,最后也可能变成一场被动应对的灾难。 国际奥委会还在观望。他们已经暂停了申办流程,组建工作组,准备重新制定评估标准。接下来一年,将是关键观察期。印度若想抓住机会,必须在这段时间交出有说服力的方案,而不是继续沉浸在“谁在阴我”的设想中。 支持印度申奥,从国际奥委会角度,并非不可能。但要拿下主办权,靠的不是谁给面子,而是实打实的准备。申奥不只是形象工程,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示。 这场看似热烈的申奥战,其实才刚刚开始。光靠高喊口号不够,要实地铺路。否则,别说对手有没有阳谋,就算没有,也会输在自乱阵脚的混乱中。奥运舞台只欢迎那些真正准备好的人,申办路上,任何焦虑和猜疑,终究敌不过踏实。
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