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201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

诸葛利剑 2025-07-22 15:17:42

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201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说严复这个人,他是清末关键人物,出生在1854年的福建福州一个中医家庭,从小接触传统教育,但后来转入船政学堂学海军技术。 十九岁被派去英国留学,学航海和军事,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教书。甲午战争清军败北,让他转向翻译西方著作,1898年出《天演论》,引进进化论概念,虽然他的译词如“物竞天择”没全流行,但开了风气之先。 他一生译了八部书,涵盖经济学、逻辑学等领域,推动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严复晚年保守,反对白话文,但他的贡献在于系统传播西学,让汉语适应新概念。 历史资料显示,他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有影响,但也限于时代,没完全摆脱传统框架。这些事实来自维基百科和相关传记,证明严复不是神话,而是实打实的翻译先驱。 再聊日语借词怎么进汉语的,主要发生在近代,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中国败给日本,刺激了救亡运动,大批青年去日本留学,带回新词汇。 日本明治维新时,用汉字创了词翻译西方概念,如“经济”对应economy,“社会”指society。这些词通过留学生和报刊进入中国,像《时务报》就推广“法律”“科学”“物理”“化学”。 不是所有词都直借,有些如“电话”先译“德律风”,后来用日语版。许多词其实是古汉语在日本重组后回流,比如“共和”本出自先秦,日本用来译republic。 统计显示,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有几千条,但主要在人文科学领域,整体不到汉语词汇的十分之一。 这交流是双向的,日本也从中国古籍学汉字用法。2019年那说法夸大其词,实际是历史互动结果,不是中国人靠日语才能说话。 继续说借词影响,辛亥革命后,这些词融入教育和媒体,新共和国用“民主”“自由”讨论变革。严复见证了,但晚年在北京写信批白话文运动,坚持文言。 1921年他病逝福州,享年67岁。日语借词持续存在,推动现代化,但谣言说“绝大多数话语是日语”不准。凤凰网和澎湃新闻文章强调,借词记录文化交流,不是依赖。真实情况是汉语核心仍本土,借词添活力。 严复生平细节更丰富,他留学英国时学海军学院课程,接触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回国后办报如《国闻报》,宣传变法。 贡献不止翻译,还教育海军人才,推动中国海军建设。人民网和国学网资料显示,他是第一个系统译西方名著的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晚年转向保守,反映时代矛盾。 借词引入高峰在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前后达顶峰,后来减少,但80年代后又有如“放送”“卡拉OK”。百度学术论文分析,当代借词因中国地位提升和新事物出现,继续流入,但规模小。 甲午战争是转折点,日本胜出后,中国借鉴其译词技法,日本用双音节汉字创词,便于理解。中国译词初期文言味重,单字多,不如日本风格流行。 对外经贸大学期刊考证,清代称呼日本从“倭夷”变“东洋”,反映心态转变。战争后,留学生热潮让借词大行其道,影响至今。 1984年汉语外来词典中日语借词886个,保守估计现代汉语中约百分之几来自日本,主要人文学科超七成,但整体汉语庞大,这比例不算主导。 借词融合让汉语更精确,讨论政治经济时常用。严复晚年返回福州养病,健康衰退,死于哮喘。墓地友人哀悼,他的思想仍闪光。 谣言终结者如乌有之乡指出,说“大量日语外来词”流毒广,但事实是交流一部分,不是绝大多数。陈力卫书《东往东来》澄清,现代汉语语词一半来自日本的说法不明范围,忽视汉语本土基础。高晓松电视上说双音词都日本来,太随意。 再深挖,汉语欧化过程有日语因素,日本文体改革从19世纪60年代起步,持续60年,影响中国白话文。 武汉晚报和知乎专栏说明,日语借词两个高峰:晚清民初和80年代后,受政治开放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迁,让借词从被动学变成平等交流。 最后部分,词汇融合后,中国自行创词增多,日语影响渐弱。严复结局是历史缩影,从启蒙到保守,反映中国转型曲折。 整体看,这交流丰富语言,不是负面依赖。资料显示,日本也承认汉语潜质,明治时借汉字表意创农科词。

0 阅读:0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