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

小博大史 2025-07-22 10:09:51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这太监名叫杨思勖,跪在地上时腰杆挺得笔直。唐玄宗盯着他手里那串紫檀木佛珠——那是去年吐蕃使者进贡的物件,如今被他盘得油光水滑。“你可知安南瘴气能把铁甲蚀出洞?”皇帝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敲了三下,“当年李靖平岭南,带了三万府兵还折损过半。” 杨思勖把佛珠往袖里一塞,额头在金砖上磕出闷响:“老奴在岭南做过十年小监,知道瘴江五月要乘竹筏,知道俚人部落认牛角符。”他抬起头时,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殿外飘进来的柳絮,“那些安南叛军里,有一半是被头人裹挟的渔民。” 三日后,杨思勖带着一箱子朝廷印信登船。同行的还有两个岭南老卒,一个背着装满艾草的竹篓,一个腰间挂着串风干的蛇胆。船过梧州时,岸边突然窜出二十多个持矛的壮汉,为首的头裹红巾——正是叛军散布在西江的眼线。 “把那太监捆了去见首领!”红巾汉的矛尖快戳到船板上时,杨思勖突然扯开箱子。阳光下,二十枚鎏金铜印泛着光,印背上的“安南经略府”五个字看得人眼晕。“你们部落的木楼被叛军烧了时,朝廷正在铸这些印。”他拿起枚最小的印,往随行老卒递来的布帛上一按,“这是给归顺头领的,能调三个驿站的粮草。” 红巾汉的矛“当啷”掉在水里。他祖父曾是朝廷册封的峒主,家里供着的铜印在三年前被叛军砸了。杨思勖注意到他脖颈上挂着半块虎形玉佩,突然笑了:“剩下半块在容州刺史手里,他说等你带族人来降,就把整面虎符给你。” 船到安南地界时,杨思勖的竹筏后面跟着三百多条渔船。叛军主营扎在富良江边的竹林里,头人正拿着抢来的唐式官帽给儿子当玩具。瞭望的哨兵突然喊起来:“江面上漂着好多稻草人!” 那些稻草人穿着朝廷禁军的明光铠,其实是杨思勖让渔民扎的。更妙的是每个草人手里都举着木牌,有的画着稻穗,有的画着耕牛——那是朝廷许诺的免税凭据。叛军里的渔民开始交头接耳,有人悄悄把竹矛换成了渔具。 三更时分,杨思勖让老卒点燃艾草。江雾里飘着熟悉的药香,好多叛军士兵想起了家乡的草药田。这时对岸突然亮起二十堆篝火,那是归顺的部落按约定发出的信号。头人刚要拔刀,就被身后的渔民用鱼叉抵住后腰——他们的妻儿,昨天已被杨思勖派人接到了钦州港。 消息传回长安时,唐玄宗正在梨园听《霓裳羽衣》。太监捧着战报进来时,琵琶声突然乱了。“没动一刀一枪?”皇帝把刚剥好的荔枝往嘴里送,“那杨思勖现在在哪?”“在安南城给归顺部落刻界碑,”太监回话,“说要把叛军头人的铜鼓熔了,铸口钟警示后人。” 满朝文武后来在朝会上争论了半月,有人说杨思勖用的是“诡道”,算不得真本事。直到岭南节度使送来奏报,说安南渔民开始用朝廷发的新渔网,网眼里能漏过三寸小鱼——那是杨思勖特意让人改的规矩。唐玄宗把奏报往案上一放:“能让渔民保住渔网的,就是好将军。” 这场看似离奇的平叛,其实藏着最朴素的道理:刀枪能赢一时,却赢不了人心。就像杨思勖后来在安南建的那座烽火台,台基不用砖石,而是用渔民捐的船板——风吹雨打百年后,船板上的鱼腥味,还能让路过的商船认出这是大唐的地界。

0 阅读:899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51

用户16xxx51

5
2025-07-22 11:37

智慧抚平叛军十万的太监!

采薇

采薇

3
2025-07-22 17:38

这幅图是明朝太监的服饰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