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曾拒绝沙俄领土条约,保住伊犁。双方围绕我国西北开展激烈斗争,伊犁差一点成了外国的城市。
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了将士用命,就是抓住英俄矛盾的契机果断出手。但是仗打完了还需要双方谈判签约。而对于弱势一方,难度不亚于疆场角力。
尽管分裂分子阿古柏于1877年战败身亡,但是俄军趁我军作战期间出兵9万,趁机侵占了伊犁广大地区,并赖着不走,清政府不愿轻易对俄开战。
1878年,钦差大臣崇厚奉命出使俄国交涉收复伊犁事宜。当时中方低估了北极熊的无耻,高估了左宗棠军队的威慑力。准备明显不足,处处被动。
崇厚在洋务运动中有出色表现,开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但他在外交方面完全是外行,早就被洋人枪炮吓破了胆,认为与北极熊交战无任何胜算,谈判中畏手畏脚,不敢据理力争。
双方谈了近一年时间,在俄方威逼利诱之下,1879年崇厚与俄方达成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同意割让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2.4万平方公里和西部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
后果很严重,割让边疆土地直接导致伊犁九城中的拱宸、瞻德、广仁3个城池失守,我国西北地区危矣。不但伊犁处于风雨飘摇中,还要赔款500万卢布,约200多万两白银,增设7个领事馆,开放边境城市为商埠。
消息传到北京,舆论哗然,无论是主战的左宗棠还是主和的鬼子六奕忻都不同意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处决崇厚,以示国人。
清政府拒绝签约,并派出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出使俄国重新谈判。此人颇具韬略,不是一般文人。他采取软硬兼施政策。一方面让清军进驻严防哈密,另一方面与左宗棠配合从德国购入克虏伯大炮,提升边防军战斗力。德国工程师福克曾对新疆的新军装备和操练赞不绝口。
曾纪泽在圣彼得堡唇枪舌战,毫不妥协,迫使沙俄于1881年改签《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伊犁绝大部地区,比两年前的条约强得不是一星半点。只是多赔了400万卢布的“军费”。
崇厚回京后被刑部判为斩监候(死缓),但是他捐献30万两白银,仅降职两级就安然无事了。曾纪泽还没结束谈判,崇厚已从班房释放,恢复自由身。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曾纪泽谈回伊犁,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两个大事件。不仅让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留在祖国怀抱,也对西北地区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产生深远影响。
1884年,清政府下定决心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首任巡抚,加强了中央直辖权。接着丈量土地,登记户籍,修缮驿道,恢复社会秩序。
清政府为了消除隐患,积极鼓励汉族和回族同胞迁入新疆生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设立伊犁将军,驻军戍守,修筑要塞,确保主权完整。
20世纪初,清朝政府又做了一件好事,将原属于外蒙的阿勒泰地区十几万平方公里并入新疆,巩固边防。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又分别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谈判,从每个国家都收复了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实控之外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