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

依秋聊趣 2025-07-21 13:35:21

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过去大家总觉得东西越便宜越好,买东西能省点钱心里就踏实。可谁能想到,这“白菜价”背后藏着这么多坑呢? 就拿前阵子那个热销充电宝来说吧,价格低得离谱,结果大批召回,说是安全隐患。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厂家为了压成本,把电芯换成了劣质材料,电路设计也缩水了,这不是拿消费者的命开玩笑吗? 这种事儿可不是个例,现在很多行业都掉进了价格战的漩涡里。就说光伏行业吧,前几年那叫一个风光,各路资本扎堆往里冲,产能迅速膨胀。 企业为了抢市场,拼命降价搞促销,可钱从哪省呢?研发投入砍了,新材料不用了,连工人工资都得往下压。时间长了,企业哪还有心思搞创新?产品越做越糙,销量顺势下滑,价格再次暴跌。 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下滑超29%,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价格下滑超50%,直接把企业们干到怀疑人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64家光伏上市公司总营收下降22.4%,净利润从盈利1050亿元直接变成亏损298亿元。这哪是在做生意,简直是在烧钱玩啊!没办法,只能减产保命,控制生产量,主动放弃内卷。 汽车行业更是热闹。全球传统燃油汽车产能过剩,中国车企也没能幸免。外资品牌日子尤其难过,上汽大众产能利用率降到约55%,北京现代长期低于30%,这哪是在造车,简直是在养“僵尸工厂”啊! 按理说燃油车饱和,新能源汽车就会被抬上来,可实际上呢?随着大牌车企拼命搞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汽车制造产业链的利润率低的离谱,为了省钱,只能砍断研发路径,投入跟不上、行业分化严重,最终只能导致淘汰。哪吒汽车的崩盘倒闭,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吗? 反观咱们本土品牌,比亚迪、小米这些,产能利用率高得离谱,小米甚至接近200%,得轮班生产。这说明啥?跟不上节奏的,只能被淘汰。 猪肉行业也是一部血泪史。前几年猪价涨上天,养殖户们跟风扩大养殖规模,结果2024年生猪价格先涨后跌,猪粮比价从最高点9.0:1回落到7.8:1,虽然还在盈亏平衡点之上,但养殖户们的利润已经被压缩得够呛。 化工行业同样水深火热。聚酯瓶片行业产能堆到3000万吨,可市场只能吃下2500万吨左右,多出来的500万吨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万凯新材、华润化学这些企业,吨亏200元,卖得越多亏得越狠,只能狠下心来减产336万吨。行业开工率降到75%,创三年新低,这哪是在生产,简直是在自残。 这还不算完,国际贸易环境也不省心。美国动不动就加征关税,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因此萎缩约1%,中国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光伏、钢铁这些本就受国内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又被外部需求下降和贸易壁垒当头一棒,日子更难过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还有家电行业呢!早年间京东、苏宁、国美那场价格战,闹得沸沸扬扬,结果被发改委认定为欺诈。虽然这事儿过去挺久了,但价格战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现在大家电市场疲软,企业们又开始琢磨着降价促销,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利润越压越低,行业越来越不健康。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低价竞争、产能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国内外的大环境都在逼着我们转型,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只有跳出价格战的泥潭,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只能像那些低价充电宝一样,被市场无情淘汰。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