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悄悄对妻子说:老婆,我的银行卡上多了4100万,别告诉别人。妻子开始不相信,但看到余额后,她也震惊了 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 一位普通的公务员,下班回到家,跟老婆小声说:媳妇,我的银行卡上有4100万,你可不要告诉任何人。” 妻子起初以为是天方夜谭,可当她亲眼看到银行余额时,手都开始抖了:“这钱哪来的?”男人却异常平静:“写书挣的。” 这位公务员名叫石悦。 在成为公务员之前,他首先是个历史痴。 五岁的时候,他跑到书铺,央求父亲把5.6块钱一本的《上下五千年》买下来,那时候,差不多相当于一户人家半月的伙食费了。 书买回家,他翻了十二遍,书脊断了就用透明胶带粘上。 到了大学,同学们忙着恋爱、游戏,石悦却把图书馆当成了宿舍,一头扎进《明实录》这类故纸堆里,把那些线装古籍摸得起了包浆。 可他对历史再痴迷,也拗不过父母“求稳”的期望,最终还是进了湖北警官学院读法律。 2000年,他从学校毕业,进入佛山海关,这个国家仅有五个职位,他在一千三百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缉私队成员。 这是一份稳定而又琐碎的工作,却无法磨灭他对于历史的热爱。 上班后,石悦白天在码头查走私光盘,晚上就泡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板块。 看着看着,他渐渐坐不住了。论坛里的一些“高人”把历史人物写得面目全非,甚至能把张居正描绘成武林高手。 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他们能写,我为什么不能? 于是,他注册了“当年明月”这个ID,决定自己动手,写写他心里那个“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的硬骨头明朝。 开篇他就给朱元璋拟了份简历:“姓名朱重八,职业皇帝,兼职要过饭。” 这种大白话、带点幽默的写法,一下就打破了历史写作的严肃腔调,网友们头一回发现,历史居然可以这么好玩。 为了保证内容站得住脚,他一边写,一边翻烂了《明通鉴》、《国榷》这些一手史料,硬是把枯燥的正史,写成了谁都看得懂、还追着看的故事。 帖子很快在天涯火了,无数粉丝天天催更。写到朱棣夺位时,巨大的访问量甚至一度挤瘫了天涯的服务器。 据说,连工地的工人都蹲着一边吃盒饭,一边用手机刷“永乐大帝拆迁队”的最新进展。 而石悦的更新雷打不动,哪怕头天晚上抓走私犯蹲守到凌晨,第二天照样准时发帖。 有一次执行任务,他甚至在装甲车里,借着手机屏幕的微光,写朱祁镇复辟的章节。 这么大的动静,出版社自然找上了门,开口就是300万册的保底印量。 谁知石悦却坚持,必须等他在网上全部连载完,才能出书。 2009年,《明朝那些事儿》出齐,全套九本,封面特意做成奏折的样子。 首发式就在海关的会议室办,石悦穿着制服给读者签名,那场面,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办什么通关手续。 这本书最终卖出了超过3000万册,掀起了一场罕见的“明朝热”。 当然红了就有争议。 一位大学教授写了篇万字长文,指出书中47处“史实错误”。 粉丝们立刻在评论区吵翻了天,天涯服务器又跟着凑热闹,访问量过大再次异常。 面对质疑,石悦的回应很淡定,也很有职业特色:“我天天查验走私文物,识别造假比识别篡改历史容易多了。” 他的成功,恰好击中了大众对历史的需求:既要有料,也要有趣;既要严谨,也要接地气。 这钱,来得干净明白。 石悦那4100万稿费,他直接存了五年定期,生活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依然每天去海关上班。 那个火遍全国的“当年明月”,仿佛只是他生活里的一个影子。 有记者去缉私码头采访,看到他正蹲在集装箱前检查盗版光盘,巧的是,那批货里正好有《永乐大典》的影印本。 石悦自己都感慨,这给历史添上了一笔黑色幽默。 他不再写续作,因为他觉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就已经给明朝画上了句号。 有高校请他去讲历史传播,他PPT的最后一页写着:“让躺在博物馆的铜器,变成能握在手里有温度的故事。” 这句话或许解释了一切。石悦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他用一个缉私警察的严谨,在历史的迷雾里打着手电筒,为普通人照亮了一条有趣的路。 当朱重八的皇帝简历和集装箱的报关单放在一起时,历史突然就有了烟火气。 他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好东西,不需要绕口的术语和高深的门槛,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和下足的笨功夫。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当年明月”上央视《面对面》 讲自己那些事儿
2006年,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回到家,悄悄对妻子说:老婆,我的银行
经略简料
2025-07-21 12:08:2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