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提议:废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结果被俄罗斯一票否决。 一个看似天经地义的建议,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被最直接地一票否决,随之而来的一句四个字的回应,则让提议者陷入了巨大的尴尬。 这并非戏剧剧本,而是最近在联合国上演的真实一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议废除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谁知俄罗斯的反应快得惊人,不仅当场否决,其驻联合国大使更是在会后甩出了“痴心妄妄想”四个字。 一项追求平等的呼吁,为何会遭遇如此决绝的驳斥? 这背后,是一场关乎全球权力、公平与秩序的深层博弈。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回到联合国成立的1945年。 世界刚从二战的废墟中爬起,中国、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这五个主要战胜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正是这份血与火的牺牲,为它们换来了战后世界秩序的主导权。 因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特权”,它既是对这些国家巨大贡献的制度性承认,也是设计者为稳固全球力量平衡而埋下的“压舱石”。 当时的缔造者们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这项规则,大国之间一旦在关键问题上谈不拢,很可能会绕开联合国,重回动辄诉诸武力的老路。 从这个角度看,否决权更像是一个“安全阀”,一种历史性的妥协,它确保了任何决议都不能严重触犯大国的核心利益,从而避免将大国逼到体系之外,防止事态失控。 古特雷斯的提议并非全无道理。 在全球日益呼唤平等的今天,五个国家掌握“生死大权”,确实容易被贴上“不民主”的标签。 许多中小国家也时常感到在安理会被边缘化,纷纷认为否决权拖累了联合国的效率,甚至沦为个别大国谋取私利的工具。 比如,美国在涉及以色列的议题上多次动用否决权,俄罗斯也在克里米亚等问题上如法炮制。 可这些争议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否决权的现实作用。 它虽不完美,却也迫使大国在决策前,必须掂量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的态度,有效避免了某些国家一时冲动,采取可能引发全球连锁反应的鲁莽行动。 假如真废除了这项权力,联合国恐怕会沦为一个清谈馆,再也约束不了真正的大国,大国博弈只会转移到联合国之外,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进一步看,否决权的使用频率其实也在变化。 数据显示,近十年安理会动用否决权的次数,比冷战时期大幅减少了67%。 这并非说明大国变得更加克制,而是全球力量格局已在悄然演变。 五常“说一不二”的绝对地位正在弱化,新兴力量不断崛起,获得了更多话语权。 土耳其在黑海问题上的周旋,能让俄美双方都不得不重视;沙特在石油定价上的博弈,也能直接影响全球市场。 这些都表明,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就连非洲联盟对此也心态复杂,一方面他们希望限制否决权,因为某些决议被否决直接影响了非洲的稳定;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地看到,否决权在关键时刻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这种矛盾,恰恰是现实复杂性的映照。 那既然否保有这么多争议,改革之路为何又如此艰难? 首先,取消否决权要求对《联合国宪章》进行修订,其设计有其自身结构上的阻碍。 修订《宪章》不但要有超过2/3的会员国通过,而且还要有5个国家的共同通过。这无异于要求特权拥有者主动放弃权力,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际社会至今未能找出一个更可靠的替代方案。 如果完全采用“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在当前的票数结构下,西方国家很容易就能主导议程,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可能被彻底淹没,联合国反而会失去平衡,沦为某些国家的“橡皮图章”。 所以当古特雷斯的提议被摆上台面时,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弃权,场面一度十分冷清。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精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复杂心态:对现状虽有不满,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更深知贸然 信源: 安理会公开表决记录范畴,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官方网站查询具体决议及投票情况 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历史决议档案核实
顶级阳谋!怕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俄罗斯硬拉上巴西,让中国做选择金砖峰会现场出现了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