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乌克兰籍华人公开发言称:“中国要感恩乌克兰,当年卖出那么多军事装备,要不然哪

经略简料 2025-07-21 11:08:26

一位乌克兰籍华人公开发言称:“中国要感恩乌克兰,当年卖出那么多军事装备,要不然哪来的今天的山东舰?” 最近,网络上冒出一种声音,大意是中国该感谢乌克兰,理由是当年卖了航母等装备,否则便没有今天的山东舰。 这种论调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却引来更多人反驳,认为这是颠倒黑白,试图对中国搞“道德绑架”。 那么这桩几十年前的军售,究竟是乌克兰的单方面“施恩”,还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互利”交易? 要理清这笔旧账,不妨把时钟拨回上世纪九十年代。 苏联轰然解体,新独立的乌克兰继承了一笔庞大到令人窒息的军事遗产。 这其中,有能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有世界顶级的坦克设计局,还有堆积如山的飞机、军舰和导弹。 可对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财政空虚、还背负着巨额外债的新生国家,这些“宝贝”远超国防所需,迅速从资产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维护这些尖端武器需要天文数字的开销,而大批顶尖的军工人才也随之失业,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在这种绝境下,把这些“烫手山芋”尽快出手变现,换取宝贵的外汇来救急,成了乌克兰当时唯一且必然的选择。 这并非什么高瞻远瞩的战略援助,而是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说白了,如果当时找不到买家,这些先进装备的最终归宿,大概率只能是在港口和仓库里慢慢锈成一堆废铁。 因此乌克兰卖武器,首先是为了自救,谈不上对谁有格外的善意。 而另一边,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国防现代化起步的关键路口。 改革开放让国家经济有了起色,但军事技术仍面临着西方的严密封锁,许多关键领域想买买不到,自己从零摸索又耗时费力。 恰在此时,乌克兰急于清仓甩卖,中国则看到了一个补齐短板的战略窗口。 其中最著名的交易,莫过于“瓦良格号”航母。 当中国买下它时,它只是一个停在港口、锈迹斑斑的未完工船体,连最核心的动力系统都没有安装。 对乌克兰而言,这个庞然大物是个巨大的麻烦,无论是继续放着、就地拆解还是拖走处理,都意味着一笔不菲的支出。 中国的出现,恰好帮乌克兰甩掉了这个包袱,不仅让它免于被拆成废铁的命运,还拿到了一笔据称远超当时废钢市场价的资金——2000万美元。 这本质上是一场“一个急于出手,一个迫切求购”的正常商业行为,双方各取所需,不存在谁单方面“施恩”于谁。 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当年中国对乌克兰手中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同样抱有浓厚兴趣,这可是苏联空基核力量的王牌。 可是乌克兰最终并没有卖给中国,而是在美国的“建议”和资金支持下,亲手将这些国之重器拆毁,剩余部分则转卖给了俄罗斯。 这清楚地表明,乌克兰的军售从来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和国际政治压力的复杂考量。 合作可以,但始终有明确的界限。 更重要的是,买回来一个空壳子,和拥有一艘现代化航母,完全是两码事。 从“瓦良格号”到“辽宁舰”,中国投入了难以估量的资源和心血。 几代军工人历时近十年,从结构修复、动力安装到舰载系统的全面研制,硬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这个“废船壳”变成了一艘真正的战斗航母。 有了在“辽宁舰”上摸索积累的宝贵经验,才有了后来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山东舰”。 它和“辽宁舰”外形相似,内里却已是脱胎换骨,用的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自己制造的设备。 当然除了航母,中国也确实从乌克兰引进了一些技术,聘请了一批专家。 当时乌克兰军工体系崩溃,许多专家生活困顿,中国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安心搞研究的环境。 这种帮助,更多是“师傅领进门”,解决了我们起步阶段的一些难题。但真正的核心技术,从来不是买来的,修行终究得靠自己。 中国的思路一向很明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无论是当年的苏-27战机,还是“瓦良格号”航母,最终都成了我们实现技术飞跃和自力更生的踏脚石。 说到底,“感恩”这个词用在这里,多少有些别扭。 买卖就是买卖,当年乌克兰卖装备是为了救经济,中国买装备是为了谋发展,这是一场公平交易。 花钱买了东西,反过来还要对卖家感恩戴德,这在任何商业逻辑里都站不住脚。 更何况,当年和中国做交易的,是那个急于摆脱困境的乌克兰政府。 而如今的乌克兰早已几经更迭,其现任政府对华态度如何,世人有目共睹。 要求中国为了几十年前的一桩交易,去感谢一个对我们并不友好的现政权,未免太过荒谬。 把一桩清晰的商业行为,包装成单方面的“恩情”,无非是想利用历史对中国进行“道德绑架”,消耗我们的情感和善意。 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根基永远是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靠一艘旧船壳、几项技术,是无法建成一支强大海军的。 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中国几代科研人员的埋头苦干和整个国家不计成本的巨大投入。 这份成就,我们无需感谢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永不懈怠的奋斗。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