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天佑我中华!中美正激烈交锋之际,巧了!内蒙这边,竟然发现一个储量超万吨的钍矿,一算更是让人惊喜,够中国人用两万年! 当全球大国还在为传统油气和稀土资源激烈博弈时,一场能源格局的颠覆性变革,或许已在中国西部的大漠深处悄然拉开序幕。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种长期被主流视野忽视的元素——钍。 与家喻户晓的铀相比,钍蕴含着更为巨大的潜力。 从理论上讲,一公吨钍的充分反应可以释放出三百五十万吨重的能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能源密度,可以重新定义我们对核能的认识。 更关键的是,地球上的钍矿储量远超铀矿,而中国恰好坐拥全球已知储量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素有“稀土之都”之称的地质学家,竟然在昔日的稀土“废料”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铀矿富集区。 其主矿体储量已达22万吨,若算上周边矿脉,总储量或将突破百万吨。 这笔财富,理论上足够中国使用两万年。 白云鄂博也因此从单一的稀土中心,一跃成为“稀土+钍”的双重战略资源高地。 不过,单有资源并不足以改变牌局,真正的钥匙是驾驭它的技术——钍基熔盐反应堆。 对于传统的压水堆来说,它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们的头上。 而钍基熔盐堆则从设计原理上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其采用的是液态熔融盐,当遇到突发情况时,由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其内部会发生膨胀,从堆芯中流出,冷却并固化,从而停止核反应。 这种“非能动”安全特性,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切尔诺贝利或福岛那样的堆芯熔毁与大规模泄漏风险。 更重要的是,钍反应堆所产生的核废物,不但比铀反应堆要少得多,而且还具有极短的辐射寿命,因此处置起来更加困难,费用也更低。 整个发电过程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无疑是重要助力。 这种反应堆还非常灵活,可以建成小型模块化机组,不依赖大型水源,使其能够部署在缺水的沙漠或戈壁,为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产业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如此优秀的技术,为何今天才崭露头角?其间有着诸多的曲折。 谁知,钍基熔盐堆最早的实践者其实是美国。美国于196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试验型熔盐反应堆,并在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冷战的大背景之下,美国将战略重心置于核武器竞赛之上。 因为钍基再循环工艺几乎不可能生产出可以用来制造核弹的Pu-239,这一技术因为“过于安全”而不具有军用价值,再加上当时材料学对高温熔融盐的侵蚀也无能为力,所以美国一直搁置着。 这份被冷落的技术档案,却在中国迎来了转机。 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开展相关研究,其间虽曾一度中断,然于2011年钍基熔盐堆项目被正式重启。 中国的研究小组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 2023年,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实验堆成功实现核反应自持,标志着技术原理完全走通。 紧接着,10兆瓦的小型模块化商用堆已于2024年启动建设,戈壁滩上的百兆瓦级大型示范堆也计划在2030年前后投入运营。 这并非什么“天降好运”,而是中国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换来的成果。 别人嫌贫瘠而抛荒的土地,我们硬是靠着精耕细作,种出了丰硕的庄稼。 从实验室走向矿山,从被遗忘到成为焦点,钍能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突破。 过去,中国的核电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进口铀燃料,这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始终是一大隐患。 如今,白云鄂博的巨大钍储量与熔盐堆技术的成熟,让中国第一次在核燃料领域实现了“资源+技术”的自主闭环,能源安全的底座被前所未有地夯实了。 进一步看,这张牌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能源棋盘上的话语权。 当一些国家还在盯着中国的稀土出口量,甚至盘算着他国资源时,中国却悄然解锁了自家后院里一座更为庞大的能源宝库。 目前中国已掌握全球60%以上的钍基核能相关专利,技术护城河初步形成。 当然前面的路并不平坦。 钍矿的高效绿色提取、耐高温抗腐蚀的新型合金材料、以及商业化运营的成本控制,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挑战。 从试验堆走向大型商用反应堆,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但方向已经明确,中国正在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链条上全速推进。 这把被历史尘封的“核能新钥匙”,正被中国稳稳地握在手中,它何时能完全打开能源独立的大门尚需时日,但它将深刻改变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未来,这一点,或已无悬念。
真是天佑我中华!中美正激烈交锋之际,巧了!内蒙这边,竟然发现一个储量超万吨的钍矿
经略简料
2025-07-21 11:08:26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