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理由想返回苏联,伟人劝他说:“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镇。家里穷,父亲早逝,他小时候就被送进天主教孤儿院,日子过得艰难。1913年,他考进师范学校,想当个老师,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他的计划全打乱了。战后,德国乱成一团,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年轻气盛的他多次被捕,坐过牢,1928年还上演了一出越狱大戏,逃到苏联避难。 到了苏联,他接受了军事训练,算是有了点专业背景。1932年,共产国际看中他,把他派到中国,化名“李德”,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一个德国人,就这么阴差阳错地卷进了中国的革命洪流。 李德刚到中国时,日子过得还挺滋润。1932年,他在瑞金——当时中共中央的根据地——享受着特殊待遇,住砖房,有专属炊事员,生活条件比普通人强多了。作为军事顾问,他地位不低,负责帮红军制定作战计划。可问题来了,李德是个“书生型”顾问,满脑子苏联军事理论,却没啥实战经验。 1934年,他主导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结果却惨败。他的策略太教条,硬要红军跟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完全不适应实际情况。这次失利直接导致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李德的威信一落千丈,很多人开始质疑他的能力。 长征路上,李德跟着红军吃了不少苦。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后,他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瑞金时的砖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黄土高原上的简陋窑洞。延安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土屋,跟他在瑞金的待遇简直天壤之别。 更糟的是,他在军事上的失误让他地位下降。红军大学迁到延安后,他虽然还有份教职,但影响力大不如前。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也让他跟周围的人越来越疏远。他觉得自己在这儿没啥用,开始萌生回苏联的想法。 到了1937年,李德的心思彻底变了。他觉得自己适应不了延安的生活,军事上又帮不上忙,待着没意思。他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请,想回苏联去。可那时候,苏联可不是什么安全地儿。 1936到1938年,苏联正在搞“大清洗”,斯大林对党内外的“异己分子”大开杀戒。不少外国共产主义者,包括在苏联工作的德国人,都被怀疑是间谍,抓的抓、杀的杀。李德要是这时候回去,八成得撞枪口上。 毛泽东知道这事儿后,找他谈了好几次。伟人看得很清楚,苏联那边的局势太危险,李德回去凶多吉少。出于对他的关心,也因为了解国际形势,毛泽东劝他说:“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这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 苏联的大清洗是个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一场政治大屠杀。斯大林为了巩固权力,清洗了大量党内高层和基层干部,连共产国际的人都没放过。从1936年到1938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被处决或送进劳改营。外国共产主义者在苏联尤其危险,因为他们容易被扣上“间谍”或“叛徒”的帽子。 李德在苏联待过,又是德国人,要是回去被审查,十有八九逃不掉。他在延安虽然过得苦,但至少命能保住。毛泽东的劝告,其实是基于对这种残酷现实的洞察。 听了这话,李德犹豫了。他不是傻子,知道苏联的危险。最终,他决定先留在延安。1937年,他认识了从上海来的歌手李丽莲,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1938年结了婚。这段婚姻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也让他在延安多待了段时间。 不过,他回苏联的心思没完全断。1939年,他终于找到机会,随周恩来一起去了苏联。到那儿后,他果然被审查了一番,好在没被抓起来。后来,他在莫斯科一家出版社找了份工作,算是平稳落地。 1953年,李德离开苏联,回到分裂后的东德。那时候,冷战已经开始,东德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他在东德过起了普通生活,做些翻译和写作的工作,日子平淡但稳定。197 4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从德国孤儿到中国军事顾问,再到东德普通公民,李德这一生跨越了三个国家,见证了20世纪的战乱与革命。他的经历,像一面镜子,映出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无法逃避的动荡。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4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