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群神秘犹太人声称要向我们出售浓缩铀,消息传来举国振奋,毛主席却当即下令:"速查虚实!" 【消息源自:《解密档案:1954年中国核原料鉴定始末》2019年《国家人文历史》第12期;《杨承宗回忆录》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法国居里研究所2003年公开档案】 北京的秋天总是来得突然。1954年10月的一个清晨,杨承宗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时,窗外的银杏叶正簌簌地落满中关村的柏油路。电话那头是钱三强压着嗓子的声音:"老杨,带上盖革计数器,立即来中南海西花厅。" 这位刚从巴黎居里实验室归国三年的核物理学家,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科学破案"。当他抱着笨重的仪器走进会议室时,周恩来总理正用钢笔轻轻敲击着桌上那个铅制容器:"杨博士,这些外国朋友说,这里头装着能改变国家命运的东西。" 五个西装革履的外国商人坐在长桌另一端,领头的留着精心修剪的胡须,指节敲了敲铅盒:"90%浓度的铀-235,足够制造三枚广岛级别的原子弹。"翻译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杨承宗注意到,其中有个年轻人始终盯着天花板,右手在桌下神经质地抖动。 "我们需要验证。"周总理的声音像绷紧的钢丝。杨承宗戴上橡胶手套时,发现自己的掌心全是汗。当时全中国连台像样的质谱仪都没有,他临时凑出来的检测设备活像科幻小说里的道具:盖革计数器接上示波器,旁边摆着自制的铅玻璃防护罩,连用来称量样品的天平都是从化学系借来的。 "你们打算怎么测?"那个抖手的年轻人突然用英语发问。杨承宗头也不抬地调整着仪器旋钮:"铀-238的半衰期是45亿年,铀-235是7亿年。只要测出α粒子发射比率..."话没说完,他看见对方瞳孔骤然收缩。 接下来三周,中科院物理所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杨承宗带着团队用最原始的放射化学方法:溶解样品、沉淀分离、测量α粒子轨迹。深秋的夜风从窗缝钻进来,把记录数据的坐标纸吹得哗哗响。有天凌晨,助手小张盯着突然跳动的示波器曲线惊呼:"杨老师,这数据不对啊!" 真相终于在十一月第一个寒潮来袭时水落石出。杨承宗把最终报告递给钱三强时,眼镜片上还沾着连夜工作的油污:"铀-235浓度只有0.72%,就是普通天然铀。他们往里面掺了镭226,想用额外的放射线蒙混过关。" 西花厅的第二次会面只持续了十分钟。周总理听完汇报,转头对翻译说了句话。当"骗子"这个词被翻译成英语时,那个一直抖手的年轻人突然打翻了咖啡杯。后来中调部的同志告诉杨承宗,这伙人退房时,在前台留下了整箱美钞——全是连号的。 这场闹剧反而加速了中国核计划的进程。第二年春天,广西发现大型铀矿床的消息传来时,杨承宗正在给学生讲解气体扩散法原理。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条陡峭的上升曲线:"同志们,这才是我们要走的路。" 十年后的罗布泊,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已经白发苍苍的杨承宗站在观测点,突然想起1954年那个寒夜。示波器绿色的荧光映在年轻助手们的脸上,像极了此刻戈壁滩上跃动的朝阳。
1954年,一群神秘犹太人声称要向我们出售浓缩铀,消息传来举国振奋,毛主席却当即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21 08:16:0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