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要说邓颖超和李鹏的关系,得从上世纪40年代讲起。那时候,李鹏还是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父母早逝,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1941年,他的母亲赵君陶带着他辗转到了延安。邓颖超和周恩来当时在延安地位很高,自然而然地成了李鹏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因为李鹏父母的烈士身份,再加上他年纪小,邓颖超和周恩来对他多了一份关照。时间长了,这种关系慢慢变成了类似亲人的情谊。 后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自己的孩子,李鹏就成了他们身边一个特殊的“家人”。虽然没有正式的收养手续,但感情上,李鹏确实被他们当成了义子。这种关系在那个年代不算稀奇,很多革命家庭之间都有类似的相互扶持。邓颖超对李鹏的关心,从生活到学习,再到后来他的政治生涯,都有迹可循。 从延安到新中国成立后,李鹏的成长离不开邓颖超和周恩来的影响。1948年,李鹏被送去苏联留学,学的是电力工程。这背后有周恩来的支持,也有邓颖超的期望。回国后,李鹏在电力系统一步步干起来,成了技术骨干。邓颖超虽然忙于自己的工作,但对李鹏的关注一直没断过。 到了60年代,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地位更高,李鹏也逐渐进入政治圈子。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一个人扛起了很多责任。她和李鹏的联系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但感情基础还在。尤其在80年代,李鹏当上了国务院总理,邓颖超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对他的工作多少有些牵挂。这种牵挂,不是权力上的干涉,而是长辈对晚辈的那种期盼和担心。 1992年,邓颖超的身体每况愈下。那年7月,她已经病得很重,身边的人都明白,时间不多了。据一些回忆录记载,她在弥留之际,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突然说了“李鹏”两个字,然后就再也没能开口。这句话让在场的人愣住了,也让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们开始琢磨。 为啥是“李鹏”?有人猜,是因为李鹏那时候是总理,邓颖超心里还惦记着国家大事。毕竟,她一辈子都在为革命和国家操心,临走前念叨个当权者,好像也说得过去。但更多人觉得,这不是政治,而是感情。几十年的相处,邓颖超对李鹏的感情早就超出了普通的长辈和晚辈关系。那一刻,她可能只是想起了这个“义子”,想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李鹏这个人,历史上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他务实干练,有人说他争议太大。但在邓颖超眼里,他可能只是那个延安来的孤儿,那个她和周恩来看大的孩子。1992年,李鹏已经是大人物了,可在邓颖超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还是她心里的牵挂。这种感情,不掺杂政治的算计,也不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 邓颖超去世后,李鹏在她的追悼会上表现得很低调。据说,他私下里对人讲,邓颖超对他来说,就像母亲一样。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挺沉重。毕竟,他们之间的关系,横跨了半个世纪,见证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邓颖超和李鹏的故事,其实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它还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殊人际关系。革命年代,很多人失去亲人,靠着战友、同志之间的扶持活下来。这种感情,比血缘还深,比权力更真。邓颖超临终前念叨李鹏,也许是她对过去的一种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某种寄托。 再说回1992年,那是个特殊的年份。邓小平南巡讲话刚过去几个月,中国正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邓颖超作为老一辈革命家,见证了国家的起伏,她心里想的,可能不只是李鹏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的走向。只是,她没来得及说更多,“李鹏”二字,就成了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谜。
1953年,朱德去邓子恢家做客,见到12岁的邓苏生,在旁边倒酒很诧异,忍不住问道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