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姜利民摸到了越军阵地,越军没有发现他,谁知他突然打开手电筒,越军迅速朝他开枪,可越军还不知道,他们已经上当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莫隆地区,山林间的夜雾像一层厚重的棉被,裹得人透不过气,解放军尖刀排的战士们蹲在密林边缘,枪管上的露水混着掌心渗出的汗,没人敢大声喘气。 前方五十米开外,越军的暗堡就藏在黑黢黢的山体里,机枪射孔像野兽的眼睛,死死盯着这片死亡地带。 竹签阵和绊线雷在草丛里若隐若现,白天侦察时已经折了两名战友,这地方根本是块插满尖刀的铁板,硬闯就是送死。 团部的命令是凌晨三点传到的,姜利民蹲在战壕里搓着手指上的老茧,听连长压低嗓子交代任务:必须在天亮前拔掉那三个暗堡,否则师主力穿插时得用血肉铺路。 他抬头看了看天,月亮早被云吞了,倒是越军阵地上偶尔闪动的烟头亮得像萤火虫,这个山东汉子突然咧开嘴笑了,转身从背包里摸出个蒙着红布的手电筒。 没人知道这个当了八年排长的老兵脑子里转着什么念头,他带的兵都清楚,姜排长平时训人能把新兵骂哭,可打仗时总把最危险的活儿往自己身上揽。 去年连队搞爆破训练,他愣是徒手抱着哑火的手榴弹冲了三十米,后来师里通报批评,全排却偷偷给他床头塞了半条“大前门”。 此刻他正把四枚手榴弹捆成个“铁西瓜”,绑带勒得指节发白,嘴里却哼着沂蒙山小调。 黑暗成了最好的掩护,姜利民带着两个兵像壁虎似的贴着山崖爬,越军阵地的腐叶味儿混着火药香直往鼻子里钻。 距离第一个暗堡还有二十米时,他忽然抬手示意停下,那个刚满十九岁的爆破手差点撞上他后背,只见排长摸出手电筒,红布一扯,雪亮的光柱像把剑似的刺向暗堡右侧三米的灌木丛。 枪声炸响的瞬间,姜利民已经滚进弹坑,越军的机枪火舌追着那束光疯狂撕咬,子弹把灌木丛绞成了碎渣。 他等的就是这一刻,暗堡射孔喷出的枪焰在夜里亮得像坐标灯,位置、角度、射界全暴露了,身后传来爆破手倒吸凉气的声音,这小子现在才明白,排长是拿自己当人肉雷达使。 第一颗“铁西瓜”飞出去时,越军机枪手刚打完一梭子,姜利民像豹子似的蹿起来,抡圆胳膊把集束手榴弹甩进射孔。 爆炸的气浪把他掀了个跟头,满脸泥浆里混着热乎乎的血,耳朵里嗡嗡响得像钻了群马蜂,可他顾不上抹脸,因为第二个暗堡的机枪已经调转枪口,子弹追着他脚后跟啃掉半截胶鞋底。 后来的事像被炸碎的胶片,姜利民抄起牺牲战友怀里的爆破筒,整个人几乎贴着地皮飞扑。 暗堡里的越军大概没想到有人能顶着交叉火力冲上来,机枪子弹全从他头皮上犁过去。 爆破筒塞进射孔的瞬间,他看见里面那张惊恐的年轻面孔,顶多二十出头,和老家刚入伍的表弟差不多年纪。 这个念头刚冒头就被爆炸声掐断了,气浪把他抛回交通壕,肋骨大概断了两根。 姜利民吐掉嘴里的血沫子,抓起三根爆破筒往腰里一别, 指导员扑上来拽他武装带,被他用枪托轻轻磕开:“指挥所不能没你,我炸俩了,熟门熟路。” 这话说得像去菜市场挑白菜,可他转身时所有人都看见,那件满是破洞的军装后背上全是细密的汗碱。 黎明前最黑的那阵,姜利民的身影在火光里时隐时现,他先是用燃烧的树干吸引火力,接着蛇形走位扑向暗堡侧翼。 爆破筒插进去的瞬间,暗堡里传来越南人的尖叫和手榴弹保险销弹开的脆响,后来冲上去的战士只找到半截焦黑的武装带,金属扣上“362团”三个字还泛着青光。 太阳出来时,楠同高地上飘起了红旗,卫生员从姜利民的上衣口袋摸出张照片,角上烫着“海鸥照相馆”的钢印,那是他准备转业前给全排拍的合影,背面用铅笔写着“祖国需要,万死不辞”。 二十八岁的生命定格在197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后来追授的“爆破英雄”称号,永远刻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的石碑上。 官方信源: 中国军网《英雄精神光耀南疆——追忆“爆破英雄”姜利民烈士》 解放军报《难忘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全纪实》
1979年2月,姜利民摸到了越军阵地,越军没有发现他,谁知他突然打开手电筒,越军
猫猫背茹茹
2025-07-20 16:10:00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