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燕王后,娶了徐达的长女,两人感情很好。朱棣的七个子女,全是徐氏所生。徐氏病死后,朱棣想让徐氏的妹妹当皇后,遭到拒绝后,便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七岁的燕王朱棣迎娶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徐氏,这场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撮合的婚姻,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此时的朱棣已就藩北平,肩负着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重任,而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资望极高。朱元璋通过这场联姻,既巩固了皇室与勋贵集团的关系,又为镇守北平的儿子增添了坚实的后盾。 不过,这场基于权力平衡的婚姻,最终生长出了枝叶繁茂的情感之树。 徐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德,即便是在以军功著称的徐达家中,她依然以学识闻名。 朱元璋曾对徐达笑言:“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这段对话既体现了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也暗示了对徐氏才德的认可。 婚后的燕王府,成为两人感情滋长的沃土。徐氏不仅熟稔经史,更对军事策略有着独到见解,这与自幼随父征战、深谙军事的朱棣形成了奇妙的共鸣。 在北平的十余年里,徐氏为朱棣生下了七个子女,这在妃嫔众多的皇室中极为罕见。如此高频的生育记录,不仅证明了两人相处时间之多,更体现了朱棣对徐氏的专宠。 在古代皇室,子嗣的多少往往与妃嫔的受宠程度直接相关,而朱棣在成为燕王至登基前,未曾有其他妃嫔诞下子女,这足以说明徐氏在他心中的独一无二。 徐氏以 “孝慈温良” 著称,对待府中下人宽厚有度,对朱棣的亲属也关怀备至。朱元璋的马皇后去世后,徐氏曾入京侍奉朱元璋的继后孙氏,深得朱元璋赞赏。 这种贤淑的品性,让朱棣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总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让燕王府始终保持着稳定和睦的氛围。 建文元年(1399 年),靖难之役爆发,这场叔侄之间的权力之争,成为检验朱棣与徐氏感情的试金石。 当朱棣决定举兵南下时,北平作为根据地,面临着朝廷大军的猛烈攻击,而守护这座城池的重任,便落在了徐氏和长子朱高炽肩上。 当时,朝廷派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而朱棣带走了大部分精锐,城中仅剩下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 危急关头,徐氏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一方面鼓励将士死守城池,另一方面亲自带领城中妇女缝制甲胄、搬运砖石,甚至登上城楼督战。 由于徐氏的坚守,北平才得以在朱棣回师救援前未被攻破,为靖难之役的胜利保住了关键的根据地。 在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两人虽身处两地,却始终心有灵犀。朱棣在前线征战时,常常派人送书信回北平,既汇报战事进展,也表达对徐氏的思念;而徐氏则在后方稳定人心,及时传递北平的情况,让朱棣无后顾之忧。 朱棣攻入南京后,在派人北上迎接徐氏入京时,特意叮嘱使者:“王妃在北平,备尝辛苦。今入中宫,宜以礼待之。” 这份叮嘱,既是对徐氏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她感情的流露。朱棣登基后,徐氏被册封为皇后。 徐氏听闻朝廷准备对靖难之役中归附的建文旧臣进行清算,便对朱棣说:“帝王之道,以仁为本。昔汉光武破王莽,不杀降卒;唐太宗擒窦建德,亦宥其属。今建文旧臣,多为胁从,若尽诛之,恐伤天和。” 朱棣听后深以为然,随即下令停止清算,对建文旧臣 “量才录用”。 永乐五年,徐氏病重,朱棣亲自侍奉在侧,“朝夕不离,亲尝汤药”。他还下令遍寻天下名医,为徐氏诊治,但最终未能留住她的生命。同年七月,徐氏在南京皇宫中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徐氏的离世,让朱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下令辍朝三日,素服临朝,以示哀悼。在追谥徐氏为 “仁孝皇后” 时,朱棣亲自撰写祭文,其中写道:“朕与后,同甘苦,共患难,二十八年矣。后性贤淑,佐朕成大业,功不可没。今遽然长逝,朕心何忍?” 朱棣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徐氏的思念和不舍。 为了纪念徐氏,朱棣决定在北京天寿山为她修建陵墓,这便是后来的明长陵。 朱棣还打破了皇后陵寝随皇帝陵寝的惯例,提前为徐氏单独修建了陵墓,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第一次。 朱棣曾对大臣说:“皇后贤德,朕欲使后世子孙知之,故特建此陵。” 徐氏去世后,朱棣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变得更加勤政,常常工作到深夜,但也变得更加孤僻,很少再与其他妃嫔亲近 朱棣曾想立徐氏的妹妹为皇后,以填补心中的空缺,但遭到了徐氏妹妹的拒绝。此后,朱棣便再也没有册立皇后,后宫之位一直空缺。 这种举动,在明朝皇帝中极为罕见,足以体现徐氏在朱棣心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徐氏去世后的多年里,朱棣常常在宫中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徐氏。他还命人将徐氏的《内训》《劝善书》重新刊印,让更多人了解她的贤德。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诏:“朕死后,与皇后合葬长陵。” 最终,这对相伴二十八年的夫妻,在另一个世界实现了 “生同衾,死同穴” 的誓言。#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宗实录》
朱棣当燕王后,娶了徐达的长女,两人感情很好。朱棣的七个子女,全是徐氏所生。徐氏病
国际大碗说
2025-07-20 16:02: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