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在山东淄博,八路军战士郑希和刚刚单独执行任务回来,途中遇到八名日本鬼子正在追逐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他当即就打开刺刀,冲了上去。 在山东淄博的淄河岸边,有一块不起眼的青石,光秃秃的没名没姓,每年清明,总有练查拳的年轻人来这儿压腿,他们说这石头和旁边那片硬得邪乎的芦苇,有魂,这魂属于一个叫郑希和的男人。 郑希和是山东寿光人,生在那个穷苦年代,父母没给他留下多少家产,却为他选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那就是拜师学武。 就这样郑希和跟着查拳师傅,一练就是十年,这十年功夫没白费,郑希和在十里八乡再没遇过对手。 不过郑希和这身本事,没用在好勇斗狠上,而是专为受欺负的乡亲出头,惩治地痞恶霸,师傅教的武德,尤其是那句“见义不为,无勇也!”,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在那个年代身怀武艺和一腔血性,几乎注定了他不会偏安一隅,1938年郑希和加入了鲁东游击队,他那身功夫在战场上就是实打实的战斗力。 两年后郑希和凭着敢打敢拼的劲头,进入了吴瑞林将军麾下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山东纵队二支队,伺候枪林弹雨又磨了他几年,愣头青彻底成了话不多、下手稳的老兵。 而他一生最传奇的时刻,定格在1941年4月一个湿气很重的清晨。 那天22岁的郑希和刚执行完侦察任务,正蹲在淄河滩上洗脸,谁知芦苇丛里突然传来女人惊恐的尖叫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他拨开芦苇眼前的景象让血直冲头顶:八个日本兵,正围着一个抱孩子的农妇。 郑希和摸了摸自己的汉阳造,枪膛里只剩三发子弹,情况凶险可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是师傅那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 随后郑希和没有犹豫,果断给步枪装上刺刀,“咔嗒”一声,惊动了那伙日本兵,对方见他只有一人,嚣张地叫嚷着围上来,浑然没把这个瘦高的中国士兵放在眼里,郑希和没给他们机会,抬手三枪撂倒三个。 紧接着郑希和矮身突进,手里的刺刀使得是查拳里最干脆的“崩挑刺”,转瞬又放倒两人,剩下的鬼子在慌乱中开了枪,可清晨的河雾成了郑希和最好的掩护。 日本兵的三八大盖在茂密的芦苇丛里笨重碍事,而郑希和练了十年的步法,总能比敌人快上半步,身形飘忽得像个影子。 据说这伙鬼子里,还有三个是从满洲调来的“剑道五段”,可这些名头在刺刀见红的泥地里,显得格外滑稽。 整场白刃战,前后不过十五分钟,最后两个日本兵吓破了胆,一个扭头跑,失足摔进了河滩的烂泥里,另一个则被郑希和追上一刀毙命。 一个人的战斗改变的远不止一条命,日军后来的作战日志证实,他们原定于次日对周边村庄进行的大扫荡,就因这支巡逻小队的意外全灭而被迫推迟,无数百姓因此幸免于难。 那个被救下的农妇王刘氏,一直活到2006年,总跟人说孩子衣服上那片血,红得跟解放区的旗一样。 三个月后郑希和因功升任突击队长,他根据实战改良的白刃战技术,成了全军推广的教材,战友回忆说,老郑那步法真跟影子似的。 然而英雄的传奇,终有落幕的一天,1942年的冬天,同样是一个清晨,只是那次飘着雪,郑希和在掩护群众转移时,身中七弹再也没能站起来,卫生员说队长咽气前,嘴里一直哼着沂蒙山的小调。 如今淄河岸边那块青石还在,它没有名字却比任何刻字的石碑都更重,河边的芦苇,依旧岁岁枯荣,风吹不断。 郑希和用命践行的那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在今天这个不需要我们上阵拼刺刀的时代,又该是什么模样?这道题,或许比那场以一敌八的白刃战,更难回答。
1941年在山东淄博,八路军战士郑希和刚刚单独执行任务回来,途中遇到八名日本鬼子
竹篱茅舍享清幽
2025-07-20 12:31:46
0
阅读:195
辉煌
向英烈致敬!
桥桥
杀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