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佛文化润乡聚力,古村落焕新前行】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浪潮下,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千年古刹的文化价值被重新发掘,为地方发展注入独特活力。为探寻佛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与社会价值,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宝相寺,实地调研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佛事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佛教文化对当地文旅发展的影响,为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提供实践参考,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古刹新生,绽放佛韵新光彩
为了解宝相寺佛教文化的核心载体与传承形式,实践队员通过与寺院僧人及景区管理人员交流得知,宝相寺以“圣物文化”为核心,形成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体验互动”的传承模式。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宝相寺因1994年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闻名,我们以此为基础,2010年启动了‘圣物文化展陈提升工程’,通过复原地宫场景、设立圣物博物馆、打造碑廊等,系统展示佛教文化。目前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其中文化研学团队占比达40%。”
除了静态展示,寺院还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在禅修体验区,实践队员看到不少游客正跟着僧人学习抄经、打坐。“以前觉得佛教文化很抽象,这次亲手抄写《心经》,听师父讲解其中‘静心’的道理,才发现里面藏着很多生活智慧。”来自济南的游客王女士说道。此外,宝相寺结合历史典故,复原了“太子灵踪”主题文化表演,通过情景剧再现佛牙舍利的发现历程,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古刹历史。这种“文物讲故事、体验传文化”的模式,让千年佛教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
文旅相融,铺就发展增收路
衡量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关键看其能否惠及地方、赋能发展。为了解宝相寺对周边民生的影响,实践队员走访了寺院周边的“佛韵一条街”。沿街商铺多经营素斋、佛教文创、地方特产,店主李大哥曾是当地农民,他笑着向队员介绍:“以前靠种地为生,收入不稳定。宝相寺火起来后,我开了这家素菜馆,主打‘禅意养生’,食材都是本地菜农种的,游客爱吃,回头客不少,现在一年能赚十来万,比种地强多了!”
据汶上县文旅局数据,济宁宝相寺年均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门票收入连续五年破5000万,带动周边超200家店铺,助1200余人就业 。宝相寺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的发展。汶上依托宝相寺,打造出全国最大的佛教造像修复基地,年修复文物超200件,带动就业800人。同时,宝相寺以佛教文化为纽带,串联起曲阜“三孔”、邹城“两孟”的儒家文化圈,形成“儒释道”文化走廊,预计2027年将拉动区域文旅综合收入超50亿元。寺院还与周边村庄合作,推出“禅意民宿”“农耕体验”等项目,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供游客采摘,既保留了乡村风貌,又增加了收入。“游客来礼佛,顺便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我们的小米、核桃也成了抢手货,这都是沾了宝相寺的光。”周边周村村民张阿姨说。
随后,实践队员在景区入口进行调查采访,收集游客与当地居民对佛教文化传承的看法。调查中,本地居民赵大爷回忆:“以前宝相寺就是一座老塔,破败得很。没想到挖出了圣物,政府又重修了寺院,现在不仅成了咱汶上的名片,还让大家伙儿的日子越来越好。”他坦言,最初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就是“烧香拜佛”,但现在看到寺院举办的公益讲座、书法展,才明白其中还有向善、感恩的道理。
从小众朝拜地到文旅新地标,宝相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它既守护了“佛牙舍利”等珍贵遗产的神圣性,又通过文旅融合让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向善”理念融入生活,更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种“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模式,不仅让千年古刹焕发新生,更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地方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讯员 纪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