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探乡能本源,拓创新路径】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能源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更是关乎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核心议题。为深入了解乡村能源使用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能源创新路径,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围绕农村能源结构、使用成本、生态影响等问题展开调研。
能源现状:气为主导多元补
定陶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能源结构呈现“以煤气、天然气为主导,电力、秸秆等多元补充”的特征,这一结构既顺应了清洁能源替代趋势,又保留了农业地区的能源使用传统。追根溯源实践队的调研以问卷访谈和实地观测为核心手段,揭示当地农村的能源结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其高成本、供应不稳和环境污染的现状痛点。
近年来,定陶区推进“煤改气”工程,天然气在农村生活用能中的占比快速提升。调研显示,靠近城镇的行政村天然气入户率超过80%,农户主要用于做饭、取暖。“以前烧煤又脏又麻烦,现在拧开阀门就能做饭,冬天取暖也干净,政府还有补贴,一年能省不少事”,冉堌镇张庄村村民张大姐的话道出了天然气的优势。但在偏远村庄,罐装煤气仍是主流。这类村庄因管道铺设成本高,天然气入户率较低,农户依赖煤气罐满足日常需求。不过,煤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给农户带来一定经济压力。此外,部分老年农户因使用习惯,仍保留柴灶以日常使用,“夏天用柴灶做饭也不热,还能烧掉地里的秸秆,一举两得”,黄店镇吕楼村70岁的吕大爷说。
核心矛盾:供需失衡待破解
定陶区农村能源的“本源”特征背后,隐藏着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当前能源结构的“痛点”,也是创新发展的“起点”。
农户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偏远地区管道铺设成本过高,企业难以承担。以孟海镇为例,该镇3个偏远行政村若铺设天然气管道,总投资需1200万元,而预计年收益不足80万元,投资回收期超过15年,企业积极性受挫,这便造成了清洁能源需求与供应成本的矛盾。
定陶区每年80万吨秸秆中,约60万吨被露天焚烧,不仅浪费能源,还造成大气污染。虽然部分地区尝试秸秆还田,但还田后易引发病虫害,农户接受度不高;而秸秆发电、制沼气等项目因技术门槛高、收益不稳定,推广难度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户对取暖、制冷等能源需求增加,但能源价格上涨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调研显示,定陶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30%的农户认为能源支出占家庭开支比例过高,体现出能源的供需失衡。
创新路径:多元融合促升级
针对定陶区农村能源现状,创新路径需立足“农业大区”的基本区情,以“降本、增效、环保”为目标,构建“能源+农业”“能源+生态”“能源+民生”多元融合的体系。通过调研分析,实践队员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路径。
一是采用分布式能源+农业,让秸秆变废为宝,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在乡镇建设秸秆固化站,将秸秆压缩成颗粒燃料,替代煤和煤气。同时建设小型沼气站,将秸秆、畜禽粪便等转化为沼气,供农户做饭、取暖,沼渣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形成“秸秆-沼气-有机肥-农田”的循环链条。二是构建“天然气+微管网”,破解偏远地区供应难题。针对偏远村庄天然气覆盖不足的问题,可采用“微管网”模式,以降低供应成本。同时建议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微管网”项目给予投资补贴,并协调能源企业与乡镇签订协议,稳定供应。三是实现“光伏+农光互补”,让农田成为“能源田”。定陶区农田面积广阔,光照条件良好,适合发展“农光互补”项目。该项目通过在农田上方建设光伏板发电,下方种植耐阴作物,实现“一地两用、电农双收”。调研显示,“农光互补”模式每亩农田年发电量可达1.2万度,按每度电0.5元计算,年收益6000元,同时农作物种植仍可获得每亩2000元收益,总收益是传统种植的3倍以上。建议在冉堌镇、陈集镇等农田集中区划定试点,引入光伏企业投资建设,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既可以增加能源供应,又能提高农民收入。
定陶区农村能源的“本源”,是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碰撞的产物,是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交织的结果。探索创新路径,不是否定“本源”,而是在“本源”基础上实现升级。追根溯源实践队在遵从“本源”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清洁替代+农光互补”路径,可以通过试点推广生物能源工程、天然气微管网建设和农光互补系统,让能源既满足“柴米油盐”的生活需求,又支撑“春种秋收”的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能源样板。(通讯员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