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两个美国士兵正维护洲际导弹,突然一个扳手套筒掉落,竟砸破燃料箱,致使150吨的导弹剧烈爆炸,核弹头被炸飞100多米! 1980年9月,在阿肯色州乡下,一个扳手套筒掉落,砸破导弹燃料箱,引发连锁反应,导弹爆炸,核弹头飞出上百米。这件事差点酿成大祸,却也暴露了核武器维护的隐患,让人脊背发凉。 说起这事,得先聊聊那些直接卷入的人。大卫·鲍威尔是空军推进剂转移系统团队的一员,1970年代后期入伍,出生在阿肯色州周边,接受过液体燃料操作训练,主要负责检查导弹压力和更换零件。他那次带错了工具,用了老式的棘轮扳手,导致套筒掉落,刺穿燃料箱,直接引发泄漏。鲍威尔事后承认自己懒得回去换工具,就这么凑合用了,结果酿成大祸。他后来因为这个错误负了责,离开了空军,转行干别的。 杰弗里·普拉姆也是团队成员,1970年代末入伍,专攻高压设备维护,和鲍威尔搭档检查氧化剂罐。那天他就在现场,亲眼看到套筒掉下去,两人赶紧撤离报告上级。普拉姆受伤后治疗一段时间,慢慢回归正常生活,但没再长期服役。 大卫·李·利文斯顿来自俄亥俄州希思镇,1977年加入空军,在拉克兰基地训练后分配到战略空军司令部,专长导弹维修和紧急响应。他和鲍威尔是室友,曾因工作出色获表彰,年仅22岁。那次他加入调查组,穿防护服进silo检查蒸气,转动排气扇开关时爆炸发生,他当场重伤,送医院后没抢救过来,死后空军追授中士衔,还发了勋章。 杰夫·肯尼迪是中士,有多年经验,负责监督silo调查和氧化剂处理。他和利文斯顿一起下silo,吸入氧化剂导致呼吸损伤,事后因违抗命令进危险区收到斥责函,但继续服役一段时间,处理健康问题。这些人都是普通空军士兵,日常维护核导弹,却因为一个小疏忽卷入历史性事故,提醒大家核武器风险就在身边。 转到事故本身,那是1980年9月18日晚6点半左右,在阿肯色州达马斯卡斯北的374-7发射复合体,鲍威尔和普拉姆执行例行检查氧化剂罐压力。鲍威尔手持棘轮扳手,套筒重约3.6公斤,从24米高平台滑脱,坠落砸到推力支架后弹起,刺穿导弹第一级燃料箱。箱壁是薄铝合金,仅几毫米厚,洞口导致航空煤油50燃料喷出,蒸气迅速扩散。 两人闻到腐蚀味,撤离报告。基地激活警报,疏散周边,技术队试着注氮气稀释,但压力持续升。午夜后,利文斯顿和肯尼迪穿橡胶防护服带探测器下silo,仪器显示可燃物超标,他们撤出又被令再入开排气扇。利文斯顿独自转动开关,扇子可能产生火花,引燃混合物。 凌晨3点,爆炸发生,冲击波掀飞740吨silo门,导弹第二级携9兆吨W-53核弹头脱离,落入口外约30米泥沟。燃料约130吨,爆炸力巨大,但安全装置阻止核爆。这过程暴露维护风险,液体燃料易泄漏,silo封闭加剧危险。空军事后承认,工具错用和扇子故障是关键,类似事件前有过,但没吸取教训。 事故中间过程其实持续了十多个小时,燃料泄漏后蒸气浓度渐高,监测显示爆炸风险,团队多次尝试干预却无效。鲍威尔掉套筒后,燃料喷射成云雾,silo内压力异常,指挥组叫来专家评估,但 hypergolic 燃料特性让情况棘手,一接触氧化剂就自燃。注氮气本该稀释,却因泄漏点大没奏效。 利文斯顿和肯尼迪第一次下silo,探测器蜂鸣,他们报告后撤,但上级坚持要开扇子排气。肯尼迪停入口,利文斯顿深入转动,火花一闪,燃料氧化剂混合瞬间爆。 爆炸分两阶段,第一波吹开门,第二波二级导弹出silo再爆。核弹头飞出没爆,多亏内置安全机制,防止意外引爆。这细节显示,人类错误放大技术风险,冷战时期导弹随时待命,维护频次高,疲劳和疏忽常见。空军报告指出,程序没严格执行,新工具规定刚出没普及。整个过程像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 爆炸后发展迅速,摧毁整个复合体,周边400英亩碎片散落,居民感受到震动。利文斯顿医院不治,年22岁,死后获表彰。肯尼迪呼吸损伤,斥责后继续服役。鲍威尔负工具责,离空军。普拉姆治疗后恢复。空军调查确认维护失误和故障主因,加速大力神二型退役,到1987年全停。 这故事听完,你觉得核武器维护风险大不大?欢迎留言分享看法,说说你对冷战遗留问题的想法。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说实话,不是美国不想打,而是真得不敢呀!朝鲜,一个人口
【48评论】【1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