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司马迁被绑在冰冷的木头架子上,衣服全被扒光,行刑的匠人手起刀落,司马迁从男人变成了一个阉人。妻子柳倩娘心疼地落泪,之后她的选择,至今令人唏嘘落泪。[凝视]
公元前99年,太史令司马迁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话:“李陵带五千步兵深入敌境,杀敌万余,矢尽道穷才败降,功大于过。”这句为李陵辩护的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宫刑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不仅身体遭受摧残,更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彻底坍塌。
司马迁有两个选择:缴纳赎金五十万钱免刑,或者接受宫刑。以他太史令的俸禄,就算不吃不喝一百年也凑不够这个数目。更关键的是,他不愿承认自己有错。
宫刑后的司马迁失去了一切,妻子柳倩娘带着女儿改嫁给一个布商,理由很现实:“跟着一个太监过什么日子?”同僚们见到他都绕道而行,生怕沾上晦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来自民间的羞辱,有儒生当街嘲笑他:“太史公,现在还能读什么书?《诗经》里的'关关雎鸠'你还懂吗?”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痛苦更加煎熬。
但司马迁没有选择自杀,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要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愿,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
出狱后,司马迁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史料搜集工作,他用十三年时间走访了大半个中国,从渤海之滨到巴蜀之地,从楚汉战场到秦皇陵寝。
在曲阜,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整理孔子弟子的言行记录。
在洛阳,他从太常寺的竹简库中找到了周朝八百年的完整档案。在长沙,他访问了还活着的楚国贵族后裔,记录下项羽分封诸侯的详细过程。
最难的是核实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官方记录说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但司马迁在咸阳找到的档案显示实际人数是四百六十七人。
为了这七个人的差异,他专门到骊山脚下寻找当年的刑场遗址。
司马迁的写作条件极其艰苦,他用的是最便宜的竹简,每天晚上在油灯下刻写。由于宫刑的后遗症,他经常疼痛难忍,有时不得不趴在地上继续工作。
有一次邻居发现他的房间着火,赶来救火时听到他在哭喊:“不对不对,齐桓公九合诸侯不是在葵丘!”原来他发现了史料中的错误,宁可烧掉已经写好的十几卷竹简也要重新考证。
《史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求真精神。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绩,更敢于揭露他们的阴暗面。
他写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写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在那个年代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直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
他把商人、游侠、刺客都写进了正史,打破了只有帝王将相才能载入史册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录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细节,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目眦尽裂”的表情,刘邦逃跑时“推堕孝惠、鲁元于车下”的狼狈,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变得立体生动。
《史记》完成后,司马迁把它藏在名山,因为他知道这部书在当时不可能公开发表。
直到汉宣帝时期,他的外孙杨恽才敢把《史记》拿出来,从此这部史学巨著才得以流传后世。
两千多年来,《史记》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影响了无数史学家,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价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司马迁用自己的屈辱和坚持,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史学家不是歌功颂德的文人,而是敢于直面真相的勇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为后世留下真实的记录。
说说你的看法:如果你是司马迁,在朝堂上会选择保持沉默还是为李陵说话?
你觉得《史记》中哪个人物最真实?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