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急了!中国怎么办?越南的街头,曾被滚滚的摩托车洪流所主宰。那密密麻麻的摩托大军,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是越南独特的城市景观。但如今,一场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越南的街头,摩托车如潮水般涌动,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独特符号。然而,2026年7月,河内宣布市中心禁止燃油摩托车通行,这场突如其来的变革震动了全国。 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治安隐患,迫使越南迈向绿色转型,而中国电动车企业却从中窥见商机。这场禁摩风波将如何重塑越南城市?中国企业又将如何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 越南的摩托车文化根深蒂固,全国保有量高达7700万辆,平均每千人拥有770辆,首都河内以730万辆占据机动车总量的八成以上。这一交通工具不仅是代步方式,更是民众生活的支柱,承载着从赶集到送货的日常需求。 然而,摩托车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河内的空气质量恶劣,PM2.5浓度常年超标,尾气排放成为主要污染源。交通拥堵困扰城市,高峰时段道路被摩托车挤满,行人寸步难行。胡志明市的飞车党问题加剧治安隐患,快速穿梭的摩托车成为犯罪的工具。越南政府为兑现2050年净零排放承诺,将禁摩作为绿色转型的关键步骤,力求通过政策重塑城市交通格局。 越南政府为推动政策落地,采取多项措施。推出“以旧换电”计划,为居民提供低息贷款和购车补贴,鼓励燃油摩托车置换为电动车。 越南电力集团投入资金升级电网,V-GREEN公司计划在两年内建设15万个充电站,为电动车普及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初期,社会反应分化明显。外卖骑手面临生计压力,普通居民抱怨出行不便,而年轻人则积极拥抱电动车,视其为环保与时尚的结合。 中国电动车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雅迪在越南北江省投资1亿美元,建成年产200万辆的工厂,针对越南多雨多山的地形,优化车辆的防水性能和减震系统,推出适合配送和通勤的车型。台铃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在河内试点电动车配送项目,首批车辆投入外卖行业,获得骑手认可。台铃还通过“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中心,在胡志明市推广电摩试点,助力减排的同时拓展市场。两家企业均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深入研究当地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如适合窄巷通行的轻型电动车。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动车技术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绿色技术合作,将中国成熟的电动车产业链经验输出到越南。然而,历史教训不容忽视。20年前,中国摩托车因低价策略迅速占领越南市场,但因质量问题被日本品牌反超。如今,中国企业将品质放在首位,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赢得市场信任。雅迪在越南开设700多家门店,建立完善的销售与售后网络。台铃则通过试点项目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越南的禁摩政策不仅是交通改革,更是能源革命的起点。电动车逐渐取代燃油摩托车,充电桩在街头普及,城市交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雅迪和台铃的工厂加速运转,生产线源源不断地产出新车。骑手们开始适应电动车,订单量逐步恢复。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推广电动车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越南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动车普及创造了条件,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逐渐改善。 这场变革对中越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中国企业以越南为跳板,辐射东盟市场,展现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越南通过借鉴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经验,加速自身绿色转型,朝着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迈进。禁摩风波最终成为能源革命的契机,中国企业凭借技术与品质,在越南市场站稳脚跟,书写了绿色出行的崭新篇章。
越南拼了!中国上不上?最近,越南政府放大招,据越南多家媒体报道,首都河内市宣布
【32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