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朱大同被押到刑场执行枪决,围观百姓骂他是汉奸,可他一点不在乎,脸上还挂满了笑容,人们不明白:“死到临头,他为何发笑?” 1949年5月11日,上海宋公园刑场。 朱大同被反绑着双手,胸前那块木牌写着“通敌叛国犯朱大同”。 人群里有人扔烂菜叶,啪地砸在他脸上。还有臭鸡蛋,黏液顺着脖子流进衣领,黏糊糊的。 他却昂着头,一脸不屑。 “汉奸!卖国贼!”“给日本人当狗的东西!”骂声一阵高过一阵。 朱大同突然笑出声来,刽子手火了,拿枪托往他腰上砸。他踉跄了两步,笑声反倒更响了。 这是他第17次被抓,可只有这一次,他觉得浑身轻快。 要理解他此刻的笑声,得从二十多年前那盏煤油灯说起。 1928年秋天,萧县黄口镇小学的煤油灯亮到后半夜。 朱大同摊开纸,一笔一划写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那会儿他是小学老师,徐州七师毕业的高材生,满脑子都是救国救民的念头。他怎么也想不到,11年后,会被自己人骂成“叛徒”。 1934年冬天,徐州飘着小雪。 朱大同站在国民党特务机关门口,手心的汗把伪造的履历表浸得发皱。他刚当上中统徐州情报组副组长,可真正要做的,是救一个人——被叛徒出卖的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 他带着特务冲进郭子化藏身的药铺,故意扯着嗓子喊:“郭先生,得罪了。” 郭子化抬头,正撞见朱大同飞快眨了下眼。两人共事多年的默契,让郭子化瞬间懂了:这是演给外人看的。 三天后,刑场响起枪声。 朱大同“处决”了郭子化,转头就把人藏进萧县山区的地窖。 同志们在秘密会议上拍着桌子骂“叛徒朱大同”时,他正在徐州酒馆里,陪着特务头子喝酒。有人看见他拿金条打点关系,没人知道那些金条是党组织卖了土地换来的经费。 郭子化后来躲进山里前,攥着他的手说:“大同,你这招太险,怕是要被骂一辈子。” 朱大同望着远处的山影,声音很轻:“革命能成,骂名算什么。” 这场“假处决”让朱大同初步站稳了脚跟,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1941年春天,萧县城墙上贴满了告示。最显眼的是朱大同的“投敌声明”,红印章盖得清清楚楚。 日军少佐山本一郎亲自给他戴上“萧县治安维持会会长”的臂章,镜头对着他时,他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 “太君放心,萧县的游击队交给我。”朱大同用日语哈着腰说,眼角余光扫过人群,三个熟悉的面孔混在里面——都是他安插的地下党员。 当天晚上,山本收到消息:“共匪主力在皇藏峪。” 第二天一早,日军冲进山谷,只看到空帐篷和满地的地雷。 山本把军刀架在朱大同脖子上:“你的情报,假的!” 朱大同“扑通”跪下,额头往青砖上磕,血珠子立马渗出来:“太君明鉴!肯定是走漏了风声!” 三天后的夜里,萧县郊外的芦苇荡里。 朱大同把日军的“扫荡计划”塞进死鱼肚子,交给潜伏的交通员。鱼肚子里的腥气,比身上的“汉奸”名声好闻多了。 1943年冬天,徐州监狱的刑讯室里,鞭子抽在身上像火烧。 日军把各种刑具都用上了,朱大同咬碎了半颗牙,愣是没吐一个字。 后来地下党买通狱医,送来个药瓶。换药时,他用指甲在墙上刻:“日军17师团12月20日换防。” 出狱没多久,国民党萧县县长刘瑞岐请他吃饭。 酒过三巡,刘瑞岐拍着他肩膀:“大同,在日本人那儿受够罪了吧?跟我干,保你前程。” 朱大同一仰头喝干杯里的酒,酒液顺着下巴流进领口:“瑞岐兄说笑了,我这条命是党国给的。” 左手悄悄按住西装内袋,那里揣着从日军司令部偷来的密码本。 在日伪和国民党之间周旋多年,朱大同早已习惯了在刀尖上跳舞。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他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1949年4月5日深夜,无锡火车站。 朱大同被特务按住时,皮鞋夹层里的三份密电露了出来。其中一份写着:“建议陈毅司令员重点突破江阴要塞。” 审讯室里,军统特务头子毛森咧着嘴笑:“朱大同,你这是叛国!” 朱大同靠在椅子上,点了支烟:“我叛国?我背叛的是你们这些刮老百姓油水的败类!真正卖国的是你们!” 他瞅着墙上蒋介石的画像,把烟头狠狠按在画像的眼睛上。 1949年5月11日清晨,朱大同被押着往刑场,执行了枪决。 牺牲后,远处传来炮声,那是解放军攻进上海的信号。 人群里,戴瓜皮帽的老周悄悄抹了把脸。他是地下党交通员,知道这个被骂作“汉奸”的人,刚送出上海城防的最后一份情报。 千里之外的萧县,淑媛收到一封匿名信,里面裹着张报纸。头版标题写着“汉奸朱大同伏法”,配着他戴木牌的照片。 淑媛摸着照片上丈夫的脸,眼泪把报纸洇出一片湿痕。17年了,她终于懂了,丈夫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行踪,那些被人戳脊梁骨的日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会铭记,1949年5月11日那个清晨,刑场上笑着赴死的朱大同。他不是叛徒,而是用生命照亮黎明的英雄。
1949年,朱大同被押到刑场执行枪决,围观百姓骂他是汉奸,可他一点不在乎,脸上还
靖江的过去
2025-07-17 18:35: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