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设下“稀土十日死线”,意图迫使中国单方面解除出口限制。然而,北京方面抛出的回应,却远非外界预期的直接拒绝或被动接受。 美国向中国发出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要求中国于10日内全面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然而,中国商务部仅用一句话就让局面陷入了微妙的僵持。 这背后实则是大国间一场错综复杂的战略博弈。在这一牌局里,何方能够占据上风,取决于彼此所握的底牌与筹码。 要理解这场博弈,首先要看美国对稀土的依赖程度。于全球稀土版图而言,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近四成,产量达七成,且于产业链中游的冶炼分离环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掌控着全球九成以上的产能。此非单纯的数量优势,实乃深厚的技术壁垒。 全球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核心专利,有92%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便意味着,即便美国可从他处获取矿石,也难以高效地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可用材料。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即便是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其提炼出的高纯度稀土元素,也必须送到中国完成最后一道精加工,才能满足军工所需的99.99%纯度标准。 这种对中国稀土的“刚需”,与美国军事工业息息相关。今年4月,中国刚一收紧镓相关物项的出口,美国F-35战斗机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生产就感受到了寒意,甚至一度影响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生产计划。 五角大楼的报告亦表明,美国稀土短缺的预警指数已然飙升至十年来的峰值。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短板也十分明显,不仅稀土回收技术发展迟缓,即便投入10亿美元新建精炼厂,其产能与中国的庞大体系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足以填补巨大的需求缺口。 面对美方包括加征关税和组建“四方稀土联盟”在内的持续施压,中方并未采取一刀切的禁运,而是打出了一张“精准管控”牌。这是一套软硬兼施的组合策略。 4月4日,针对军事等核心领域所需的中重稀土,中国毅然决然地实施出口管制。此举虽使出口量降低14.3%,然市场价格随之飙升,出口收益不跌反涨,且提升了中国的战略议价权。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等民生领域需求旺盛的轻稀土,中国的政策则相对灵活,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8.2%,也满足了全球绿色经济转型的需要。 然而,更具深远意义的举措当属中国于2023年把18项稀土萃取分离技术列入出口限制清单。这一招,几乎封堵了美国绕开中国、自建完整产业链的可能。现在,无论美国从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采购原矿,都绕不开中国的精炼技术这道关。 谈判桌上的交锋更是充满变数。原以为在6月13日的伦敦会谈中,双方已达成初步共识。美方答应取消部分技术限制,中方也相应放宽轻稀土出口。 谁知,会谈的缓和气氛并未持续太久。美方旋即要求中国无条件取消所有限制,其非但未兑现技术让步的承诺,反而以逮捕中方人员等行径致使局势再度紧张。 7月1日,美国财长公然抱怨稀土流通量尚未恢复至管制前水平,还暗示要中国全面放开。所谓的“10天期限”,恰与7月9日关税豁免到期日重叠,其施压意图昭然若揭。 面对美方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堪称经典:“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美方则应相应取消对华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这番话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套用了美方的外交辞令,却又在“相应”二字上加了重音,意味深长。潜台词再清晰不过:协议是双向的,你若不履行承诺,我方便宜行事,至于你的最后通牒,我们按我们的法律和节奏来。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牌,显然占据了主动。美国当下陷入两难境地:渴望获取中国的稀土资源,然而又不愿解除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如果误判形势,强行施压,其代价可能是F-35生产受阻、高科技产业供应链断裂,这恐怕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合作的大门依然敞开,但面对讹诈,中国也绝不会退让。牌局已经摆开,接下来如何出牌,考验的是美方的智慧与现实感。
澳洲的莱纳斯稀土公司前段时间花了大价钱从中国挖走一批稀土专家团队,结果他们宣布在
【18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