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出口”:大批稀土悄然流向美国,中方锁定两个幕后“洗白者”,印度趁火“炼金

香花幽草心清 2025-07-11 11:46:50

“失控的出口”:大批稀土悄然流向美国,中方锁定两个幕后“洗白者”,印度趁火“炼金”另起炉灶。 就在中美博弈愈演愈烈之际,一场围绕稀土的全球暗战正在悄然升级。那些原本该被管控的关键资源,竟以“艺术品”或“铁矿”“锌矿”的名义绕道流入美国军工体系。两张“新面孔”的进口标签背后,却藏着熟悉的身影——中国产的稀土材料。 从去年12月中国宣布对镓、锗、锑三种关键矿产实施对美出口禁令以来,全球供应链格局被瞬间打乱。美国火速寻找替代方案,墨西哥与泰国两国“临危受命”,在短短五个月之间从默默无闻的“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中国锑出口的前三大目的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标签大挪移”很快引起中方警觉。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美国通过这两个“第三国”进口了高达3834吨氧化锑,远超前三年总和。 更诡异的是,这两个国家此前根本没有大规模锑冶炼能力。墨西哥唯一的锑冶炼厂甚至直到今年4月才刚刚复工,而泰国的锑产业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真相水落石出:这些“出口”不过是换了张皮的中国稀土。货物在国内被打包伪装成非敏感商品,经过粗加工后贴上“产自第三国”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市场。中方也迅速出手,今年5月,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牵头启动专项行动,直指关键矿产的走私与伪报行为。 与此同时,一场不甘沉寂的印度“稀土梦”也悄然启动。莫迪政府宣布斥资250亿卢比扶持本国稀土永磁体产业,喊出在七年内实现4000吨钕镨磁体产能的口号。韦丹塔集团、Sona BLW等企业纷纷响应,鼓吹这是一场绿色技术革命。 可惜美梦终究敌不过现实。尽管印度稀土储量位居全球第三,产量却不足全球1%,技术、设备、工艺环节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在没有足够冶炼能力的背景下,印度悄悄走上了“二手贩子”的歧路。 我国相关部门通过技术追踪发现,一家印度企业以制造电动车为由从中国进口了120吨稀土,提交了30多份承诺书,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流入军工用途。然而不久后,这批稀土竟出现在了美国军方订购的无人机部件中。一切伪装和承诺在事实面前化为乌有,印度此举彻底触怒中方。 6月10日,中国正式对印度实施稀土出口禁售,反应迅速果断。印度方面措手不及,紧急展开谈判,试图“补救”,但中方的态度坚定,毫无动摇。这一动作也让印度工业部长面临极大压力,国内舆论哗然。 印度的“倒卖行为”并非首次。就在莫迪在金砖峰会上“高谈阔论”资源不应被“武器化”时,印度企业却在背后将中国稀土转运至美国军工体系。一边声称自主自强,一边暗中为美国输血,印度的两面三刀暴露无遗。 中国并未坐视不理。5月9日,国家出口管制协调机制已联合商务部等多部门,对镓、锗、锑等战略物资的走私与转运行为发起集中整治。中方打击的不只是走私,更是对“合法伪装”的精准识别和技术追踪。 美国方面的“转运操作”也浮出水面。Gallant Metals公司CEO透露,其公司通过“改装标签”方式,将从中国采购的镓金属伪装成普通铁锌材料,再转运至东南亚,最终进入美国。这种看似聪明的“洗白术”本质上就是偷天换日,中方早已掌握相关线索,技术封堵措施已全面启动。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在短时间内突然从墨西哥、泰国进口暴增的稀土金属。美国并未真正实现供应链替代,只是通过第三方“绕道前行”。这种“偷鸡摸狗”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风险极大,稍有差池便可能血本无归。 中国的反制不是草率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面对美国在芯片、科技、军工领域的步步紧逼,中国祭出稀土这一王牌,既是合理防御,也是必要制衡。如今的稀土管理已进入法治与科技并行的新阶段,每一批产品都可追踪、可溯源。 与此同时,这场稀土之争也在悄悄推动国际能源与军事产业链的重构。美国与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发起“四方矿产协议”,口头上宣称要摆脱中国依赖,实际却仍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产能。嘴上喊着独立自主,背地却绕道“偷货”,这场表演实在吊诡。 长期来看,中国稀土产业必须由“卖资源”向“卖技术”转型,巩固精炼工艺和高端应用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仅靠出口数量控制远远不够,只有在整个供应链中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 在这场技术、资源与外交的三重博弈中,印度的短视操作终将自食恶果,美国的“曲线救国”也难长期持续。中国必须稳住“稀土牌”,堵住后门,强化监管,完善国际合作机制,让那些想走偏门的国家无从下手。 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失控的出口背后,是全球资源秩序的重新洗牌。中国必须保持警觉,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这张决定未来产业竞争格局的王牌。 信息来源: [1]美媒:为减少对华依赖,印度拟投资250亿卢比扶持稀土产业 观察者网 [2]警惕!“美企竟这样绕过禁令,偷拿中国关键矿物” 观察者网

0 阅读:89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