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香港赔了个倾家荡产,原因是他被人骗了

万物知识局 2025-07-17 15:04:59

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香港赔了个倾家荡产,原因是他被人骗了,20万美金打了水漂,瞬间从衣食无忧陷入食不果腹。   1951年的香港街头,熙攘的人流中,一位面容沉郁的中年人缓缓走过,手中紧握着一张早已皱皱巴巴的报纸,他神情恍惚,步伐踉跄,这位曾经身披戎装、征战千里的军人,如今却靠着微薄的积蓄苟延残喘。   他叫潘裕昆,曾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战时期中外闻名的将领,但在这一年,他在香港赔得一干二净,从衣食无忧跌落至几近乞讨的地步,导致这一切的是一场毫无预兆的骗局。   潘裕昆出身湖南浏阳,自幼命运多舛,青年时期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其后辗转各大军战场,逐步攀升至国民党五十四军中高层,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带领部队参与淞沪、南昌、粤北等会战,表现英勇。   1944年,他以第五十师师长身份随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中国军队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胜利后,潘裕昆奉命率部进入香港,接受驻港日军的投降,对于一位从硝烟中走出的将军来说,那一刻既是荣耀,也是历史的回响。   但战后的和平并未带来安定,反而迅速演变成全面内战,他的部队被调往东北战场,先是受杜聿明节制,后又归入廖耀湘麾下。   辽沈战役期间,新一军被歼,潘裕昆与少数将领突围后逃往沈阳,最终搭上卫立煌乘坐的飞机侥幸脱身。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知回去不仅无路可走,反可能被作为替罪羊处理,权衡之下他带着家眷南下香港,暂栖九龙,打算就此隐退。   初到香港之时,潘裕昆的生活尚属宽裕,他在内地多年积攒的薪俸、赏金与军饷,共计二十万美元,全部带到香港,并存放于汇丰银行的保险箱中,对于当时的香港而言,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资产,他并未急于使用这些资金,只希望维持稳定生活,并保留一线投资的可能。   不久之后,他的旧上司卫立煌也来到香港,两人常有往来,1951年,卫立煌筹备投资一间新公司,但因资金不足,邀请潘裕昆合资,为此潘开始考虑将部分资金用于参与该项目,就在这时一位银行经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袁德泉时任复兴银行香港分部经理,自称有丰富的金融背景,经营银行多年,手下资金雄厚,他对潘裕昆展现出极大的“合作热情”,反复强调复兴银行提供的高额利息与稳健操作,并承诺能协助潘建立商界关系网,实现资金的多元投资。   几番接触下来,潘裕昆动了心,最终他决定将原本存在汇丰银行的20万美元转存至复兴银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账户上“利滚利”的数字变化仿佛验证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潘甚至开始筹划如何将这些资金投入更大的生意中,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希望瞬间破灭。   某天清晨,一则新闻登上了香港各大报纸头版,复兴银行宣布破产,负责人袁德泉失联,疑似携巨款潜逃南美。   这场灾难彻底击垮了他,多年积蓄一夜化为乌有,他再无东山再起的资本,原本居住的楼房被迫卖出,生活开始节节缩减,为了维持生计,他夫人外出做缝纫工作,他自己则摆摊卖过杂货,试图接触一些商业项目,但均无起色。   几位旧识偶有接济,但终究杯水车薪,潘裕昆尝试过法律维权,但彼时的香港对金融诈骗追责有限,根本无力挽回。   尽管生活陷入困顿,潘裕昆并未完全放弃信念,他始终未改变对国家的认同,1950年代初,他与卫立煌等人共同签署通电,公开反对内战,表态支持新中国的成立,他以一个老军人的身份,完成了政治立场上的最后归属。   多年后他终于如愿返回大陆,在杭州度过余生,1982年,病逝于当地疗养院,享年七十六岁,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来唁电,对其一生作出肯定。   此时的潘裕昆,已不再是那个在战火中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不再是被骗破产的落魄老人,而是一个终于在家国之间找到归宿的灵魂。

0 阅读:130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