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急了!中国怎么办?
最近越南出台了个决议,自2026年7月起,河内市中心区域将全面禁行燃油摩托车。消息一出,当地摩托车车主瞬间炸了锅,街头巷尾全是讨论声。
这事儿为啥会引发这么大反响?
要知道,越南可是全球闻名的“摩托车王国”,全国摩托车保有量超过7700万辆,平均每1000人就有770辆。河内更是夸张,全市850万辆机动车里,摩托车占了80%,市中心一环路上每平方公里挤着217辆摩托,高峰期能把整条街堵成“钢铁洪流”。
可如今,河内的空气已经差到PM2.5年均值是国家标准的两倍,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里名列前茅,光是摩托车尾气就贡献了80%的污染物。政府没办法,只能出此下策,先拿河内市中心开刀,循序渐进,直到2030年彻底淘汰燃油摩托,转而用电动车替代。
这禁令一出台,越南老百姓彻底炸锅了。400万靠摩托谋生的快递员、小商贩慌了神,送外卖、跑运输、摆摊,全指着这玩意儿吃饭呢。禁摩令一下,二手摩托市场直接蒸发12亿美元,连街头修车摊都排起长队抢购最后一批燃油摩托配件,老百姓能不急吗?
更要命的是,河内现在充电设施覆盖率还不到15%,换电站普及率仅3%,很多人买了电动车却发现,充一次电比燃油费还贵不说,甚至经常要排长队,一排就是大半天,才能轮到自己充电。
但越南的困境,恰恰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当年,日本摩托凭借耐造省油的特点,在越南市场占了95%的份额,本田一家就垄断了80%的销量。
可风水轮流转,如今中国电动车企业带着“高性价比+政策红利”的双重优势杀了回来。
雅迪在越南北江省砸1亿美元建工厂,专门开发能爬坡涉水的防水车型,2023年销量直接暴涨36%,成了首个在越南年销破10万辆的中国品牌;爱玛更绝,和越南便利店合作把充电桩塞进街角,还推出电池租赁方案,让老百姓花买摩托车的钱就能享受电动车的便利。
最狠的是比亚迪,直接在越南市场拿下47%的份额,把本土品牌VinFast和日系车企打得措手不及。
这些中国企业玩的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套路:先在二三线城市铺网点,用比日系车便宜30%的价格打开市场,再通过智能互联功能(比如手机远程解锁、电量提醒)吸引年轻消费者。更绝的是,他们把国内成熟的换电模式搬到越南,五菱在河内一口气建了300个换电站,3分钟就能换块满电电池,彻底解决续航焦虑。
不过,中国企业也不是没挑战。越南人对日本品牌的信任是30年积累下来的,当年中国摩托车就因为低价劣质吃过大亏,现在得靠实打实的质量翻身。
为此,雅迪专门请越南工程师参与研发,把车架钢材加厚20%,还在每辆车上装了动态安全监测系统,摔车后能自动报警并发送定位。台铃更狠,把智能云动力系统带到越南,车子能根据路况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在胡志明市的雨季里,骑台铃电动车的外卖小哥接单量比骑摩托的同行多了40%。
中国政府也没闲着,通过“一带一路”给越南输血。广西的晶优电子专门为越南富士康生产高精度晶体振荡器,每天有20万件配件通过友谊关口岸发往河内,支撑当地电动车组装线运转;上汽通用五菱更是把中国的充电桩标准打进印尼,间接帮越南建立充电网络,现在河内街头已经能看到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充电桩了。
这场电动车战争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能源话语权的争夺。越南每年进口石油花掉GDP的5%,禁摩后每年能减少12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种了8000万棵树。
中国企业看准了这一点,不仅卖车还卖能源解决方案:宁德时代在越南建了锂电池工厂,比亚迪把太阳能充电棚引进河内,甚至有中国公司打算在湄公河建小水电,专门为电动车供电。这种“车+电+基建”的全产业链输出,让越南在绿色转型中越来越依赖中国。
至于越南最终是能借势崛起,还是沦为中国电动车的“试验田”,那就得看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了。
用户13xxx96
可劲儿的吹。事实上中国的电动车的成本低的原因是国家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