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流落澳门的包惠僧,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主动和写信请求重回组织怀

墟史往事 2025-07-17 09:28:35

1949年,流落澳门的包惠僧,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主动和写信请求重回组织怀抱。伟人知道后表示回来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的起伏人生)

1949年冬天,澳门居民包惠僧看到报纸上新中国成立的新闻。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放下报纸,坐回椅子深吸几口气,拿起笔写下寄往北京的信件。

反复修改后他寄出信件,又给周恩来发电报,开头直接称呼"周恩来兄"。

北京中南海里,周恩来收到电报后和毛泽东碰头,两人发现对方都收到了相同内容的信件。

信件中心意思很明确:写信人想回到内地。

毛泽东提笔回复"欢迎北上,写个检讨"八个大字。

这个包惠僧究竟是什么身份?

为什么他的信件能直通国家领导人?

故事要从三十年前说起。

1920年,记者包惠僧在武汉采访陈独秀,凭借独到见解获得赏识。

离别时陈独秀专门到车站送行。

同年夏天陈独秀亲笔来信,邀请包惠僧参与武汉建党工作。

当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时,因故无法到场的陈独秀特意委派包惠僧为代表参会。

在上海望志路会场,28岁的毛泽东与27岁的包惠僧邻座而居。

两人在会上讨论革命思想,会下同吃同住。

毛泽东的见识谈吐让包惠僧深感敬佩,两人很快结成好友。

在随后两年里,这对青年革命者保持书信往来。

1922年湖南军阀通缉毛泽东时,包惠僧特意邀请他来武汉避难,在二十多天同住时光里彻夜畅谈时局。

包惠僧性格直率敢言,在党内有"包大炮"的绰号。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他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

当周恩来随军东征时,包惠僧被破格提拔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形成"前方周恩来,后方包惠僧"的特殊局面。

1927年风云突变。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汪精卫在武汉呼应"宁可错杀一千"的口号。

从未经历过残酷斗争的包惠僧见到遍地血迹,内心产生动摇。

七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指派包惠僧提前前往准备。

可当包惠僧抵达南昌后就病倒不起。

起义前夜周恩来亲自探视,留下钱款和介绍信叮嘱:"病好些就归队"。

但起义军撤离后,包惠僧却躲到乡下亲戚家,接着带妻儿逃往上海。

当时周恩来正在上海领导地下工作,得知包惠僧行踪立即派人联络。

但包惠僧回避谈话,拒绝参与地下工作。

沉默的拒绝表明态度后,包惠僧实质上脱离了党组织。

此后为谋生计,他凭黄埔军校履历向蒋介石求职。

1930年获得"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议"虚衔。

这不过是蒋介石招降纳叛的政治装饰。

不受重用的包惠僧主动要求转任文职,在国民政府内当个闲差度日。

抗战时期包惠僧随迁重庆,偶然得知陈独秀隐居江津。

他跋山涉水三天探望重病的老领导。

在漏雨的农舍里,这对故人回忆往事潸然泪下。

1948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包惠僧果断携家眷迁居澳门。

次年十月他通过收音机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广播,整夜辗转难眠。

在《华侨日报》上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照片时,三十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

经历数日思想斗争,包惠僧写下书信和电报。

在致周恩来电文中写道:"兄等艰苦奋斗廿余载终得胜利,令人钦佩。期盼以和平造福苍生,我愿乘船北上请教。"

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理解其中深意:这是游离组织二十二年的老党员想回归的信号。

当年12月包惠僧举家抵京。

次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设宴,董必武作陪。

席间包惠僧低头沉默,董必武打趣道:"当年你做国民党的官,就不要共产党的老朋友了?"

引得众人失笑。

周恩来离席前郑重告知:"你过去不是普通党员,需要向组织作正式交代。"

包惠僧随即写下万字检讨书呈交中央。

毛泽东审阅后考虑到特殊历史环境,最终同意他回归革命队伍。

在生命最后二十七年里,包惠僧担任国务院参事,埋头整理党史资料。

1979年病逝时,组织在悼词中确认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澳门发出的一封书信背后,藏着建党元老的复杂人生。

早年与陈独秀、毛泽东共同缔造伟业,却在血雨腥风中失足退缩,最终迷途知返。

这段历史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

既能团结同志创造新世界,也愿给迷途者重归光明的机会。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