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解放军战士何源海在对越反击战中不幸中弹牺牲,被追为一等功,没想到两年后,他的一等功不仅被撤回,还被家乡人讥笑贪生怕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何源海所在的54军161师七连接到命令,担任穿插任务,部队刚组建不久,战士们都是从各地抽调来的,训练时间短,环境陌生。 那年二月,七连越过边境,进入越南山区,山林密布,地形复杂,行军艰难,连续几天夜以继日的行进和作战,缺水少粮,精神高度紧张。 部队在坤子峰一带遭遇敌军设伏,交火极为激烈,火力密集,战士们靠着血性拼杀,伤亡惨重。 何源海来自湖北鄂州黄山村,家里贫困,父亲早亡,母亲拉扯他和智力有缺陷的哥哥艰难度日,他参军既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也希望为国家出力。 在部队里,他训练刻苦,步枪、机枪都练得熟练,身体素质好,性子倔,打靶、投弹都名列前茅,连里公认是能吃苦、肯拼命的兵。 战斗打响后,七连担任穿插任务,从密林和山谷里迂回,敌军火力点分布隐蔽,连长带着战士们反复冲击。 坤子峰之战格外惨烈,敌我距离极近,短兵相接,何源海目睹班长中弹牺牲,血流了一地,情绪失控,抱起机枪猛扫,压制住越军,掩护身边的人继续推进。 枪声、爆炸声在山谷里回荡,一枚手榴弹落在何源海附近炸开,他只觉得胸口一闷,随后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来,天色已经微亮,身上血肉模糊,胸口和肩膀全是伤口,周围是横七竖八的遗体,泥水、血迹和破碎的衣物混在一起,气味刺鼻,何源海看见远处有越军在搜寻,带着狗四处嗅。 他试着装死,却被人摸到身上还有温度,被发现后扔上了担架,他心里一沉,知道自己成了俘虏。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被送到越南的医院,肩膀和胸口的伤口化脓发臭,越军用粗糙的纱布包扎,疼得他大汗淋漓,他不止一次扯掉针头想结束生命,都被看守制止,用铁丝捆在床上防止再次自残。 出院后,何源海被关进潮湿阴暗的小牢房,墙上滴水,终日不见阳光,越军反复审讯,试图套取情报,他闭口不答,换来的是毒打和威胁,他的伤口反复感染,整夜睡不着,耳边是同伴的呻吟声和越军的辱骂声。 他曾试图撞墙自尽,头破血流,被拖回来再度捆住,三个月的关押让他身体愈发虚弱,精神几近崩溃。 1981年,中越交换战俘达成协议,何源海被列入名单,跟其他伤员一起换回,回到国内后,他先被送进隔离点审查,关了一个多月,检查身体,反复问话,确认他没有泄密,没有叛变行为。 最终给的结论是按复员军人处理,那张简单的证明,意味着曾经在部队里的所有纪录都抹去,烈士称号和一等功也被撤销。 回到湖北黄山村时,村里的人彻底炸开了锅,部队当年发来讣告,说他牺牲了,还给了家里烈士证和一等功奖状,村委会专门立了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每逢清明都带学生去扫墓,把他的事迹当作榜样宣讲。 等他活着回来,石碑上的名字成了讽刺,广播停了,石碑被人用刀子刮去字迹,周围荒草丛生。 有人在背后说,他是“投降的俘虏”,是“怕死才活下来”,去民政局问安排,人家冷着脸丢下一句“俘虏兵还想挑三拣四”,把他撵了出来。 村里的流言蜚语越来越多,见他走过就有人盯着瞧,说“叛徒回来了”,小孩子学大人喊难听的话,何源海不敢在人前多说话,去镇上办事碰到当年宣传他英勇事迹的干部,对方看见他就冷了脸,转身走掉。 为了躲清净,他一个人跑到深山里看守鱼塘,搭了个简陋棚子住下,整天听收音机解闷,每次听到播音里说老山前线战斗英雄的事迹,他眼眶都红透,心想如果当初真死在坤子峰上,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不用受这份罪。 他把当年颁给母亲的军功章拆下来,用布缝成个小袋子挂在胸口里,逢年过节才拿出来,对着昏暗的灯光看,摸着上面的字迹,心里默念自己也曾为国家流过血,那是他最看重的东西,也是他为自己证明的最后证据。 多年后,已经退休的连长陈晓成找上门来,当年战场上忙乱,他带人回收遗体时,越军清理过战场,很多尸体破坏严重,错认了别人的遗体,把何源海当成了牺牲上报。 他知道自己有责任,一直心里过不去,见到何源海时,两个人都老了,说不出什么话,只是互相拍了拍肩膀。 社会后来对待战俘的观念也慢慢改变,有人开始为像何源海这样的人喊冤,说他们不该背负这样的骂名。 可他在村里已经不住了,搬到外地务农种地,日子安静,他偶尔拄着拐杖回到那块刮掉名字的碑前,摸着冰凉的石头,什么话都没说,只是站了很久,直到眼睛湿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对越反击战“烈士”复活回国 境遇剧变英雄成“叛徒”——凤凰卫视
1979年,解放军战士何源海在对越反击战中不幸中弹牺牲,被追为一等功,没想到两年
如梦菲记
2025-07-16 14:56: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