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9岁的王震还没成家,贺龙实在看不下去了,要介绍一个女大学生给当他老婆,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王震就和这个女大学生举行了婚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八路军部队在山西集结,此时,王震已经29岁,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仍是单身,他年轻时参加革命,一心扑在战事和组织工作上,几乎没考虑过个人生活。 贺龙是他的老上级,也是关系深厚的战友,看着王震年纪渐长,打趣地说他是全旅唯一的“铁打光棍”,多次劝他成家,但王震总是推脱,觉得革命未成,不能分心。 这一年秋天,一批来自北平的进步学生抵达山西岢岚,被安排到八路军120师工作,这些学生多来自北大、北师大等高校,都是积极投身抗日的有志青年,王季青就是其中之一。 她出生于辽宁沈阳,家境尚可,性格坚毅,早年在北京读书时参与“一二·九”运动,思想成熟坚定,“七七事变”爆发后,党组织安排她等人撤离北平,经山西太原辗转来到八路军前线,加入了抗战队伍。 王季青被分配到120师民运部工作,参与群众动员和后勤组织,做事细致,思路清晰,她很快就引起了贺龙的注意,贺龙认为她既有文化,又有工作能力,是难得的人才,心里想着正好给王震介绍个对象。 王震出身贫寒,从小干苦力,后来参加红军,没怎么读过书,在贺龙看来,王季青的背景或许和王震不同,但两人性格互补,理念一致,或许能走到一起。 开始王震听说介绍对象,还觉得有些不自在,他自觉学历低,怕配不上一个北大的女学生,但贺龙态度坚决,安排他们见面接触后,两人倒都觉得彼此谈得来。 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相互试探,前线的工作迫在眉睫,战事频繁,所有人的生活都紧张而忙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很快作出了决定。 婚礼办得很简单,地点在岢岚一带的河边农舍,没有盛大的仪式,也没有亲友相随。 当天由120师政委关向应主持,战友们围坐一圈,送上祝福,没有婚纱、没有酒席,只有几碗热汤和几张木凳,婚礼结束后,王季青第二天就随王震奔赴前线,继续战斗和工作。 婚后,王季青成为359旅的文化教员,一边协助旅部开展宣传教育,一边参与后勤保障,王震仍旧习惯亲自带兵冲锋,几次身负重伤,王季青心里始终挂念。 一次白求恩大夫给王震治疗时,还因他屡次带头上阵而训斥过他,但王震坚持自己的带兵方式,认为带头冲锋能鼓舞士气,是战斗胜利的关键。 1938年,王季青在前方产下一子,王震当时正在战斗一线,一名参谋将消息告诉他,他只是简单回应了一句,便继续部署作战任务。 战后他回忆起来,才真正反应过来,兴奋地笑说终于后继有人,他给孩子取名“王兵”,以示不忘前线身份,后来,他们又陆续有了两个孩子,分别取名王军和王之。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王季青不仅承担旅部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有一次,王震即将率部南下,王季青亲手缝制了两副羊皮护膝,让他在寒冬中能保护那条旧伤的腿,这对护膝后随王震南征北战多年,从未丢弃。 1945年,王震率“南下支队”挺进敌后,任务极为艰巨,告别前他抱了每一个孩子,并把家中事务交给王季青。 当时他们已有三个孩子,而王季青仍坚持留在部队,坚持工作与育儿两不误,1946年初,王震完成任务平安归来,夫妻得以团聚,这之后,他们基本没有再长期分离。 新中国成立后,王季青转入教育战线工作,被安排到女子八中担任校长,一干就是十余年,她不以身份谋私利,工作严谨,教学认真。 王震始终支持她从事教育事业,夫妻二人分工明确,相互体谅,在国家建设的岁月中,他们也曾一同前往新疆支援西北发展。 1993年,王震病逝,王季青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她晚年一直热心教育事业,虽已退休,仍持续参与各类教学与辅导工作,直到2007年去世,享年94岁。 这段婚姻从1937年开始,一直维系了五十五年,没有浮夸的誓言,也没有传奇的浪漫,有的是战火中的理解与扶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彼此相守、共同奋斗,已是最深的情义。 王震与王季青的结合,不只是婚姻的开始,更是两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在民族危难之际,共同肩负责任的一段真实人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王震与王季青的风雨情感路——河北共产党员
1937年,29岁的王震还没成家,贺龙实在看不下去了,要介绍一个女大学生给当他老
如梦菲记
2025-07-15 14:5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