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蜷缩着身子,怀里搂着饿得直哭的儿子王道纲。
这位曾经的四川大学才女、抗日名将遗孀,已经三天没讨到一口食物。
绝望中,她用炭灰在一块破木板上颤抖着写下:“我是抗战名将王铭章上将的遗孀!”
路过的行人起初投来怀疑的目光,直到一位四川商人突然驻足,盯着木牌惊呼:“王铭章?守滕县的王将军?”
这句话像火星点燃干柴,瞬间引爆了澳门街头。
记者蜂拥而至,闪光灯下,叶亚华攥着发黄的阵亡通知书复印件,泪如雨下,没人想到,这位十三年前捐出全部抚恤金办学的将军夫人,竟沦落至此。
1938年3月,王铭章率3000川军死守山东滕县。
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精锐,他们用血肉之躯苦战四天四夜。
子弹打光后,士兵们抡起大刀扑向坦克。
王铭章身中七弹仍高呼“死守滕县”,最终饮弹殉国,年仅45岁。
此战粉碎了日军直取徐州的计划,为台儿庄大捷赢得关键战机。李宗仁慨叹:“若无滕县死守,焉有台儿庄大捷!”
国民政府追授王铭章陆军上将,蒋介石亲题“民族光荣”匾额。
当1.2万银元抚恤金送到叶亚华手中时,这位怀孕五个月便与丈夫永别的女子,却将巨款全数捐出,在四川新都创办“铭章中学”。
她说:“将军的血不该换钱,要换成孩子们的未来。”
1949年,叶亚华拒绝随国民党迁台,执意留守四川守护丈夫墓园。
不料两年后“镇反运动”席卷全国,她被扣上五重罪名:反动军阀姨太太、地主之女、臭知识分子、国民党余孽、潜伏特务。
抄家队搬空家当,连王铭章的军功章都被熔毁。
为保幼子性命,她带着王道纲星夜逃亡,辗转香港流落澳门。
在澳门码头,她白天捡烂菜叶喂儿子,夜里睡桥洞。
当孩子因高烧抽搐时,这位曾管理千名师生的校长终于崩溃。
木牌举起三日,港澳报纸头版登出《抗日英雄遗孀街头乞讨》,全城哗然。茶楼里的老华侨捶桌痛骂:“守滕县的将军夫人要饭?我们还有脸喝茶吗!”
消息传至台湾,蒋介石紧急派人接回母子。
叶亚华在台空军学校教英文,却总望着大陆方向发呆。
2003年,90岁的她颤抖着踏上成都土地,第一站就扑向王铭章墓园。
荒草淹没了墓碑,她用手一寸寸抠出刻着“死重泰山”的碑文。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叶亚华坐着轮椅在新都一中(原铭章中学)为丈夫铜像献花。
抚摸校舍砖墙时,她哽咽道:“这墙缝里,砌着你爸爸的抚恤金啊。”
两年后,她将珍藏的蒋介石题词匾额捐给建川博物馆,镜头里百岁老人银发如雪,与将军雕像静静对望。
2011年,103岁的叶亚华在成都安详离世。
葬礼上,当年受她庇护的铭章中学老校友抬棺送行。
她的墓碑无任何头衔,只刻一行小字:“王铭章之妻叶亚华”,恰似那夜澳门街头木牌上的字迹,穿越六十年风雨,终于找到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