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1992年7月10日夜晚8点,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的邓颖超。 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生命之火已如风中残烛。 次日清晨,邓颖超溘然长逝。 然而,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 邓颖超与周恩来这对革命伴侣,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1925年,新婚不久的邓颖超发现自己怀孕了。 然而,彼时周恩来正投身于东征北伐,邓颖超本人也肩负着广东妇女运动的繁重工作。 在革命理想与个人幸福的艰难抉择面前,年轻的邓颖超决定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选择了终止妊娠。 这个决定带来的身体创伤是巨大的,剧烈的疼痛和失血几乎夺去她的生命。 当周恩来得知此事,既心疼又生气,他深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但更理解妻子那颗为革命燃烧的心。 1926年底,邓颖超在广州再次怀孕,却遭遇难产。 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她经历了三天三夜的生死挣扎,最终产下一个男婴,却因助产过程中头部严重受损而夭折。 更令人揪心的是,产后极度虚弱的邓颖超,还未来得及从丧子之痛中喘息,就因广州军阀陈济棠的疯狂搜捕而被迫逃亡。 她拖着产后未愈的身体,在母亲帮助下,乘小船仓皇逃往香港,再辗转抵达上海与周恩来汇合。 接连的打击和长期的奔波劳碌,彻底损害了她的健康,医生最终宣告她此生无法再生育。 这份作为母亲的遗憾,成为了邓颖超心底永远的隐痛。 失去亲生骨肉的巨大遗憾,并未熄灭邓颖超心中母性的光辉。 相反,她将对子女的深爱与期盼,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无数革命后代身上。 她与周恩来将小家和大家的界限打破,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孩子视如己出,给予了他们超越血缘的亲情与关怀。 李鹏,便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孩子。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早期中共浙江省委军委书记,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1931年,李硕勋在执行周恩来亲自布置的任务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8岁。 当时,李鹏年仅3岁。 周恩来得知噩耗,悲痛万分,对这位牺牲的战友及其年幼的儿子深感愧疚。 李硕勋牺牲后,他的妻子赵君陶带着年幼的李鹏,在白色恐怖下东躲西藏,艰难度日。 直到1938年底,周恩来终于通过地下组织辗转找到了这对孤儿寡母的下落。 他立刻委托邓颖超前往四川接应。 邓颖超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赶赴四川,将李鹏母子接往相对安全的重庆。 当周恩来第一次见到这个烈士遗孤时,心中百感交集。他紧紧握住李鹏的手,那份未能保护好战友的愧疚,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许,都化作了她的亲切关怀。 李鹏也发自内心地称呼周恩来为“周爸爸”,称呼邓颖超为“邓妈妈”。 从此,李鹏走进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生活,成为了他们革命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邓颖超对李鹏的关爱,细致入微,如同亲生母亲。 他们还为李鹏的未来精心筹划。 考虑到国内局势复杂,周恩来原本计划送李鹏去苏联留学深造,但因国共关系紧张,担心路途安全,便先安排他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在那里,李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并展现出对水力发电专业的浓厚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李鹏学成归国,他牢记“周爸爸”和“邓妈妈”的教诲,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从基层技术员做起,逐步成长为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负责人。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文革期间,李鹏也受到了冲击。 邓颖超得知后,忧心如焚。 尽管当时她自己的处境也颇为艰难,但她始终心系这个“儿子”,尽己所能地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保护。 这份在逆境中依然坚定的关怀,让李鹏倍感温暖和力量。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被邓颖超从四川接出来的小男孩,已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 而邓颖超,却因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早年落下的病根,身体日渐衰弱。 晚年,她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还做过胆囊手术。 1991年,她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不得不长期住院治疗。 1992年7月,邓颖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在病魔的折磨下,她已极度虚弱。 7月10日那个夜晚,当李鹏和夫人朱琳匆匆赶到医院探望时,秘书赵炜的轻声告知,奇迹般地让已经几乎无法言语的邓颖超,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清晰地呼唤出了“李鹏”的名字。 这声呼唤,成为了她留在人世间最后的、也是最深情的声音。 次日,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与世长辞。 她临终前呼唤“李鹏”的故事,迅速传开,感动了无数人。 这声呼唤,超越了简单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革命者之间以理想和信念凝结的深厚情谊,象征着革命家庭中超越血缘的至亲至爱。 邓颖超虽然未曾生育,但她以博大的胸怀,将母爱给予了无数像李鹏这样的革命后代。 邓颖超走了,但她对李鹏、对千千万万革命后代的这份大爱,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记忆深处。 主要信源:(人民网——纪念邓颖超逝世21年 临终前最后说的两个字是啥?)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梦幻星河缘
2025-07-15 15:47:14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