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也不可避免?7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表示,因受美国施加关税影响,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3%。 其中出口1.55万亿元,下降9.9%,进口5303.5亿元,下降7.7%。目前美国对华的关税大概包括20%的芬太尼关税和10%的基准关税,而我们对美国的关税大概包括反制芬太尼关税和10%的基准关税。实际上,双方的大概关税水平都是30%左右,对比之下还是我国吃亏比较大一些。因为去年我们对美国的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而从美国的进口不到2000亿美元。这也是确实是没有办法,毕竟我们对美国的贸易是大额顺差。所以,在对外贸易中,尽量用本币进行结算,不用美元则是最好策略。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外贸人的愁眉苦脸。深圳一家做电子配件的工厂老板最近总在车间转悠,手里捏着的订单表比去年薄了一半。他跟我说,以前发往洛杉矶的集装箱每周能排满3班,现在能凑齐1班就谢天谢地。关税像座大山压着,美国客户要么砍价要么转单,厂里的老师傅们开始担心下个月的社保能不能按时交。 美国那边也没好过。得州的农场主们看着堆积如山的大豆发愁,往年这个时候,一半的收成早该装船发往中国了。可现在关税加得厉害,中国买家转去了巴西和阿根廷进货。有个农场主在采访里骂骂咧咧,说白宫那些人根本不懂种地,更不懂丢了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仓库堆不下,银行贷款还得还,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豆价格跌成白菜价。 30%的关税看着数字差不多,搁在贸易顺差的盘子里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咱们出口5000亿美元,相当于平白多交1500亿的“买路钱”;美国进口不到2000亿,他们的企业多付的成本也就600亿。这差额就像拔河时的力量悬殊,咱们这边用的劲明显更大。更让人窝火的是,有些美国企业把生产线搬到东南亚,换个马甲把货卖到中国,关税成本转了一圈,最后还是落到咱们消费者头上。 本币结算这步棋,其实早就有人在走了。去年底,上海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跟底特律的供应商签合同,第一次用人民币计价。财务总监算了笔账:光是避开美元汇率波动,一年就省下近百万的汇兑损失。现在东盟、中东的不少贸易伙伴都愿意用人民币结算,毕竟咱们的制造业产能摆在那儿,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商品,谁还非得盯着美元脸色过日子? 有人说这是“脱钩”的信号,我倒觉得更像场被迫的“强身健体”。这些年咱们对美出口里,组装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占比在降,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这些高科技产品在涨。关税逼着企业升级,就像被按着头学游泳,呛几口水后,反而练出了新本事。上个月欧洲的新能源展上,咱们的车企签了不少大单,那些原本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现在转头把车卖到了挪威、荷兰。 说到底,贸易从来不是单选题。美国想筑墙,咱们就修路,路多了,道自然就宽了。只是这过程里,总得有人先吃点苦头,才能让后来者走得更稳。毕竟,靠别人给的机会过日子,哪有自己创造机会来得硬气?
经过川普这半年反复折腾,美国关税4月收了190亿美元关税,5月涨到230亿,6月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