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深处,曾经有一座小城,只有中国的一座城市那么大,人口也不到百万。 谁知道,在一九七五年的一天晚上,它就从地图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锡金王国没有毁于战火,而是被其庞大的邻国印度,以一种近乎兵不血刃的方式强行吞并,一夜之间变成了印度的第22个邦。 当时的新德里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夺下了一块战略宝地。 而四十多年过去,这场当年的“战略胜利”,却发酵成一项让印度叫苦不迭的沉重负担。 那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盘大棋局呢?印度当年为何如此执着,如今又为何悔不当初? 近代以来,锡金被迫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是大英帝国觊觎西藏的前哨。 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英国对锡金“保护权”的接收,从而为后来的兼并埋下了伏笔。 而对刚刚独立的印度来说,锡金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诱人。 此处恰为西里古里走廊,其乃印度与东北七邦之间唯一的交通要道。 这条通道最狭窄的地方只有20多公里,被印度人戏称为“鸡脖子”,如果它被截断,印度的东北地区就会变成一座孤岛。 因此控制锡金,就等于攥住了这条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更能在中印边境占据一处战略制高点。 为了将锡金彻底收入囊中,印度的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算计。 1950年,《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的签订,使锡金沦为印度的附属国。 此后新德里通过派遣政治顾问、操控其对外事务,一步步收紧了控制。 从1950年代开始,大量尼泊尔人移民进入锡金,这一行为得到了印度的默许和鼓励。 短短二十年,原本以藏裔和雷布查族为主体的本土居民,反倒成了少数派。 到1973年,尼泊尔裔人口已占到总数的75%,这也为印度后来操弄“民意”埋下了关键伏笔。 1973年,印度军队以“应锡金国内政治派别请求维持秩序”为名,开进首都甘托克,直接接管了政府,并将国王顿杜普·纳姆加尔软禁。 两年后一场号称获得97.5%支持率的“全民公投”,为这场吞并大戏画上了“民主”的句号。 可是这场在印度军队全程监督下进行的投票,其公正性饱受国际社会质疑,许多原住民甚至根本没机会参与。 公投结果一出,中国政府立刻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吞并”。 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亦相继予以谴责。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对此选择了默许和纵容,这无疑让印度的行动再无国际阻力。 起初新德里沉浸在喜悦之中,但现实的耳光很快就打了过来。 首先是经济上的无底洞。锡金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基础设施耗资巨大,修路的成本比平原高出十倍不止。 电力、通讯、医疗等几乎一切现代化设施,都需要中央政府投入巨资从零建起。 印度财政部数据显示,锡金邦常年是印度人均财政补贴最高的邦之一,每年数十亿卢比的投入如石沉大海。 锡金看似不错的GPD数据,其实是靠中央财政输血堆砌起来的,自身几乎没有造血能力。 其次军队所承受的压力亦颇为巨大。锡金与中国接壤的边境线长达200多公里,地势险峻,海拔动辄超过4000米。 为了固守这片“战略高地”,印度只得常年在此屯驻逾20万大军,其中涵盖三个山地师与一个炮兵旅。 天文数字般的军费、极度困难的后勤补给,以及高原恶劣环境对士兵的消耗,都成了印度不堪重负的包袱。 经济和军事之外,社会与文化上的隔阂也从未消失。 锡金土著居民对于印度的统治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在文化上一直很难融合。 如今的锡金,社会问题突出,自杀率曾一度高居印度之首,失业严重,青年人大批外流。 进一步而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愈发凸显出印度当年决策的短视性。 锡金的遭遇,几乎成了南亚小国与印度交往时的一面镜子,反而促使尼泊尔等国加速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 更具颠覆性的是,中国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公路、铁路网日益完善,中尼铁路更是计划延伸至加德满都。 一旦这条大动脉打通,并继续向南亚延伸,整个地区的地缘经济版图将被彻底改写。 到那时,印度死死攥在手里的“鸡脖子”和锡金,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 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战略胜利”,沦为一个吞噬资源的“无底洞”和地缘政治包袱,锡金的故事,无疑是对印度扩张主义的一次深刻反噬。 它清晰地表明,任何违背国际法和民族自决原则的强行吞并,即便一时得手,也终将付出意想不到的经济、军事和社会代价。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这份代价清单,恐怕只会不断拉长。 信息来源:国际观察:印度非法越界挑战中国底线 人民网
一纸承诺墨迹未干,印度的算盘珠子已经拨得噼啪作响。中国刚放行了一批稀土材料,整整
【261评论】【133点赞】
癫才冷眼看世界
你了解前因后果?整天上传这想表达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