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能恢复汉室,人们可以理解丞相的难处。赵匡胤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就被认为武力值不行,作为押韵而存在,这又是为何呢? 玄宗时代,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从此成了中原王朝的心病。三尺剑兵、八骏良马,竟没能拿回来,成了后世对宋人的习惯性指责。 赵匡胤当初夺取天下,却没有进逼辽朝北撤界线,反被砌上“武力不够”的标签,连名字都被拿来做顺口押韵梗——“赵匡胤,不收六州,武力值真不够”,一种嘲讽与无奈的合拍。 先审视时代背景。北宋建立时国力尚薄弱。辽国已有成熟号称“五国之师”的军队,调度得心应手,对宋军部署了重兵防线。 赵匡胤虽为“马上天子”,但他选择战略保守,并不是不敢打,而是国计民生之虑重。北方战事打起来,粮草何来?他曾和赵普商议“先南后北”,将安定经济置于首位知乎+1知乎专栏+1,反倒越战越弱。 但民间声音不同:不管内因外因,关键是“没拿回来”。把赵匡胤和不能统一一起说,是一句极端的概括。仿佛只要领不到“十六州”,就算武力为零。 这种说法起了作用:一方面映射宋朝“好战无效”,另一方面又反衬诸葛亮“忠心未失、天下未可复兴”的悲情。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愿意把“赵匡胤”变成一句押韵梗:当一个策略选择被简单化后,押韵更像是嘲讽的一种节奏。 “不能收复”并非必然失败。根据主流史料,从军事对抗角度看,宋与辽是一对难解死局:辽国兵力集中于北线,联络紧密,宋军调遣则因文官掌印、军事实力有限,经常出现“远征无果”的窘境。 第一次北伐打得不错,却在辽朝调动百万援军后止步。随即赵匡胤避免重蹈覆辙,退回边界,以防崩盘。 表现上的“软弱”,反映的是卓越的政治判断。任何强攻都要配合国家承受能力,与人口、财政、后勤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赵匡胤“不行”的说法脱离了现实基础。 而押韵梗却像将策略的复杂合理转化为一句段子,令人津津乐道,但剥离了事物本身。
诸葛亮不能恢复汉室,人们可以理解丞相的难处。赵匡胤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就被认为武
云端逐梦飞天
2025-07-11 18:38: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