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2025年伊始,俄罗斯一纸关税新政犹如平地惊雷,将中国汽车进口税率从15%陡然推高至38%,瞬间让中俄贸易的热度急转直下。 回溯事件脉络,俄罗斯自2023年起便逐步收紧进口政策,从禁止平行进口到提高报废回收税,层层加码的限制措施最终在2025年初形成“组合拳”。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的三个月内,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同比暴跌44%,市场份额从60%快速回落至54%。曾经在俄市场风光无限的吉利、长安等品牌,单月销量甚至腰斩,部分车型即便降价20%仍难挽颓势。 这种剧烈震荡的背后,既有俄方扶持本土汽车工业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中国车企在俄市场的深度渗透引发的产业焦虑。 面对俄方的关税壁垒,中国的反制措施展现出精准的战略眼光。不同于直接对等加征汽车关税,中方选择了俄罗斯经济命脉中的关键领域——化工产品。 数据显示,俄罗斯对华化工出口长期占据其总出口的重要份额,仅2023年纸浆出口量就同比增长25.4%,石化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更是中国市场的重要供应来源。 这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直击俄罗斯经济软肋,既避免了贸易战的全面升级,又迫使俄方重新审视政策调整的代价。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贸易摩擦并未动摇中俄战略协作的根基。2025年5月签署的升级版《中俄投资保护协定》明确指出,双方将继续深化能源、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尤其在北极航道开发、天然气管道建设等重大项目上保持紧密协同。 即便在贸易摩擦最激烈的时期,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仍实现满输,“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谈判也在稳步推进,彰显出两国关系的韧性与战略定力。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博弈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再平衡。俄罗斯试图通过关税保护培育本土汽车产业,而中国则以化工反制维护自身经济权益,这种互动恰恰体现了国际经贸关系的常态。 展望未来,尽管短期贸易摩擦可能持续,但中俄关系的战略属性决定了双方不会陷入长期对抗。随着中国车企加速本地化生产布局(如比亚迪计划在鞑靼斯坦建厂),以及俄罗斯化工企业寻求技术升级以应对关税压力,这场博弈或将推动两国产业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正如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列舍特尼科夫所言,“互利合作始终是中俄关系的主旋律”,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种基于利益平衡的合作模式,或许能为国际经贸关系提供新的范式。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
正又直说事
2025-07-11 10:56: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