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

卡哇伊马萨谈军事 2025-07-10 22:51:49

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 250 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开采稀土。

最近印度的动作有点猛。这边厢还在国际场合警告中国 “不要轻举妄动”,那边厢直接掏出真金白银,宣布砸下 250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21 亿元)扶持本土稀土永磁体产业。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印度政府给稀土产业打了一剂 “强心针”,目标直指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事情的导火索还得从今年 4 月说起。为了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中国对 7 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动作直接让印度慌了神 —— 毕竟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尤其在汽车制造等领域,稀土永磁体是生产电机、电池的核心材料。

中国收紧出口后,印度车企的生产线差点停摆,不少企业只能眼巴巴等着中国的出口许可。

但这次印度显然不想再当 “被动的买家”。根据彭博社援引的知情人士消息,印度政府的政策蓝图已经明确:未来七年内支持三到四家大型企业,用本土开采的原材料生产约 4000 吨钕和镨磁铁。这些材料可是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的 “心脏”,而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

不过,印度的如意算盘打得响,现实却有点骨感。虽然印度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加工技术几乎是 “短板中的短板”。

就拿纯度来说,中国能轻松提炼出 99.99% 以上的高端稀土,印度却连 90% 都费劲。更麻烦的是,稀土开采需要配套的环保技术和分离提纯技术,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而印度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更尴尬的是,印度的投资规模看似庞大,实则杯水车薪。250 亿卢比听起来不少,但放在稀土产业链里,连一座像样的矿山都建不起来。

从勘探、开采到冶炼、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和技术投入。有分析指出,印度可能连买设备的钱都不够,更别提后续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了。

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稀土战略还伴随着 “国际朋友圈” 的小动作。就在印度宣布投资的同时,美日澳印四国刚刚成立 “关键矿产合作倡议”,声称要打造 “去中国化” 的稀土供应链。

美国出规则、澳大利亚出矿、日本出技术、印度出资源,四国打算从开采到供应全链条合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是一场 “政治表态”—— 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还在地里,日本的技术卡在实验室,印度的基础设施连基本运输都成问题,四国联盟想要挑战中国的地位,还差得远呢。

其实,印度的稀土焦虑早有伏笔。去年,印度企业为了获取稀土,竟然伪造了 30 份《最终用途承诺书》,谎称进口的稀土用于民用电动车制造,实则转手卖给欧美军工企业。

结果被中国的稀土追踪系统抓了个正着,涉事企业被列入 “不可靠实体名单”,终身禁止购买中国稀土。

这件事不仅让印度的国际信誉大打折扣,也让中国进一步收紧了出口审查 —— 现在每一批稀土出口都要全程溯源,从开采到使用都要查得清清楚楚。

面对这种局面,印度政府也不得不承认 “现实很残酷”。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长戈亚尔公开表示,他们正在与中国谈判,希望恢复稀土供应。

但与此同时,印度又在国际场合渲染 “中国威胁”,试图拉拢盟友施压。这种 “又当又立” 的操作,让不少观察家摇头:印度一边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一边又想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最后可能两头落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边也没闲着。就在印度宣布投资的同一天,中国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生效。新法将稀土全流程纳入国家统一调度,从勘查、审批到开采、出口,全部由国家统筹管理。这意味着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彻底变成 “国家程序”,任何外部势力想要绕过中国,都得先过这道 “法律锁”。

现在的局面有点像一场 “龟兔赛跑”。印度喊着 “自主开采” 的口号,却在技术、资金、产业链上处处碰壁;中国则不动声色地完善法律、升级技术,甚至研发出稀土回收新技术,将回收率从 35% 提高到 65%,成本还比开采新矿低 30%。

这场博弈的结果,或许在十年后才能见分晓,但至少目前来看,印度想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还得先跨过技术、成本、诚信这三座大山。

最后再提个醒:印度的稀土战略虽然雄心勃勃,但现实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效率低下,连分拣稀土矿都还在用人工。

更要命的是,印度国内对稀土的需求还在激增 —— 仅电动汽车行业,2025 年就需要 200 吨稀土磁铁,而印度本土产能几乎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 250 亿卢比投资,到底是 “破局之举” 还是 “杯水车薪”,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0 阅读:214

猜你喜欢

卡哇伊马萨谈军事

卡哇伊马萨谈军事

卡哇伊马萨谈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