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呼和浩特的贫困县一男生考上大学,女老师花半月工资,给他买双棉鞋,这让男生感动不已。 张秀荣60岁生日那天,家里突然热闹起来。原本她打算一个人过,没想到清早就有人敲门,一开门,十几个学生站在门口,手里拎着蛋糕、水果,还有一个红色礼盒。 她愣了一下,马上认出站在最前面的陈志德。他带着大家进屋,把礼物放好,又从包里拿出那个红盒子,说老师,生日快乐,大家合计给您准备了点东西。 张秀荣打开一看,手一抖,里头是一张房产证,名字写的是她的。她连连摆手,说这怎么行,这太贵重了,自己不能收。陈志德把盒子轻轻合上,说老师您先听我讲完。 说起来,张秀荣跟陈志德的缘分,要从1978年说起。那年张秀荣还在城里教书,突然接到调令,要去呼和浩特一个偏远县支教。她去了以后发现,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学生也很少。 班上有个男生叫陈志德,学习成绩很好,就是不爱说话。别人下课都出去玩,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不抬头,也不搭话。张秀荣多次找他谈话,他都支支吾吾。 后来她去学生档案室一查,才知道这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他是唯一被送来读书的,家里穷,父母全指望他能走出去。他穿的鞋都破了,脚趾露在外头。 那年冬天特别冷,张秀荣花了自己半个月工资,托人从县里买了双棉鞋,给他送去。他眼圈都红了,嘴上却说不能收。张秀荣坚持要他收,说这不是给他一个人,是给他全家人买的。 没过多久,陈志德母亲病了,他常常请假在家照顾,学习也慢慢落下了。张秀荣知道以后,下班就去他家帮忙做饭、喂药,还留了鸡蛋和粮票,让他能安心学习。 那年他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三年后,高考成绩出来,他又进了长春地质学院。张秀荣把20元钱和一封信寄到他学校,要他别苦了自己。那时她一个月工资不过37元。 大学四年,陈志德给张老师写过好几封信,说自己学习还可以,住校也习惯。他没说自己有多难,只说老师的话他记着。 毕业后他又考上了研究生,后来进了地质单位工作,一步步做到了中层。他从没忘记张秀荣,只是因为工作忙、路远,始终没能见上一面。 直到有一年,他参加老同学聚会,听说张老师退休了,住在一套老房子里,还自己上下楼做饭,没儿没女。那晚回家,他就在脑子里盘算了半宿,第二天就去了房产中心咨询过户的事。 房子买好后,他没有马上送出去,而是联系了当年几个关系好的学生,一起策划了张老师的60岁生日。那天一早,他们带着礼物赶到老师家门口。 屋里人一多,张老师也没法再推辞,只说以后大家别再送东西,有空来坐坐就好。陈志德坐在老师身边,一言不发。直到快走时,他从兜里掏出那封当年寄来信封,里面的纸已经泛黄。 “老师您那时给我的,不只是钱。”他说,“是命也一样。”张秀荣那天什么都没说,只把那张旧信纸叠好,重新塞回信封,又放回抽屉。 其实,再往前几年,陈志德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是学校里的尖子生。他数理化成绩一直是第一,作文也写得不错。可那时学校条件太差,下雨屋里漏水,冬天没炉子烧火,很多学生半途辍学。 那年中考,陈志德拿了全县第二名,录取通知书送到学校时,全班同学都鼓了掌。张秀荣特意让人拍了张照片,还写了张贺卡给他,说只要他能一直坚持,将来一定能有出息。 上大学那几年,陈志德经常在食堂兼职,中午不吃饭,晚上啃馒头。他舍不得打长途电话,就每月写一封信。张秀荣的抽屉里,至今还整整齐齐放着那几年寄来的信。 研究生毕业以后,他进了单位,刚开始是做外勤,每月工资不高,但吃苦耐劳,几年后被调回总部。等稳定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了老同学,要一起回去看望老师。 那年冬天,他们第一次回来探望张老师,带了点土特产和一身新衣服。张秀荣见了他们,拉着手一顿问,谁结婚了,谁有孩子了,像看自己亲儿女似的。 饭后,陈志德提出想帮张老师换个地方住,张秀荣摆手说,自己在这儿住惯了,不习惯别的地方。谁知道过了几个月,他真的办好了房子的手续,还把名字写成了张秀荣的。 这才有了后面那一幕。那张房产证,张秀荣一直放在抽屉最底层,从来不提。她也没换掉屋里的旧家具,说用得顺手,不舍得丢。 之后的几年里,学生们常常回来,有的带着孩子,有的带着老伴,都会在张老师家里坐一坐,说一说自己的近况。张秀荣每次都会提前泡好茶,拿出当年的合影,说这个是陈志德,那年考上了长春,那边那个,是李卫国,现在在铁路局工作。 她不说别的,也不多问,只说一句话:“你们都好,我就知足了。”
1981年,呼和浩特的贫困县一男生考上大学,女老师花半月工资,给他买双棉鞋,这让
十七仔
2025-07-10 17:15:19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