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阿尔巴尼亚这个巴尔干小国,面积不足三万平方公里,人口刚过两百万,却在冷战时期成了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存在。 它先后接受苏联和中国两大社会主义强国长达三十五年的倾力援助,结果却成了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1946年阿尔巴尼亚建国后,迅速投靠苏联阵营。斯大林看中它在亚得里亚海的战略位置,决心打造“社会主义海上堡垒”。 苏联人搬来了整条乌拉尔工业区的生产线,建起巴尔干半岛首个现代化炼油厂,还调派上千名专家手把手教学。军事上更是不遗余力,T-34坦克、潜艇基地、海岸炮台源源不断运来。 可当1961年苏联提出在发罗拉港驻军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立即翻脸,痛斥这是“殖民主义复辟”,不仅撕毁协议,还拒绝偿还4.3亿卢布贷款。 苏联专家撤离时,炼油厂因为没人会操作设备,直接成了废铁堆。 就在苏联撤走的第二年,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阿尔巴尼亚的求援信送到了北京。中国自己都吃不饱饭,却咬牙接下这个担子。 粮食一船船往亚得里亚海运,累计180万吨,够阿尔巴尼亚全国吃五年;工业设备从钢铁厂到水电站建了142个项目;军火库里塞进167架歼击机、890辆坦克。 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均年收入才171块钱,却给每个阿尔巴尼亚人送了价值2700元的物资。 但援助物资到了地拉那,却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场景。优质无缝钢管被锯断当电线杆用,崭新的拖拉机在田里生锈,因为没人教他们炼油技术,30%的农机成了废铁。 更离谱的是,全国上下疯狂修建碉堡,用掉200万吨水泥、100万吨钢材,硬是在200万人口的小国造出75万座碉堡,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座。 为什么越援助越穷困?阿尔巴尼亚将援助视作天上掉的馅饼,一味坐享其成,从未想过要自力更生。 苏联建的炼油厂,因为没人学习技术,苏联专家一走就报废;中国送的设备,连说明书都懒得翻译。粮食援助更让农民荒了田地,反正每月都有免费小麦到港。 在外交上更是自断后路。霍查政府先骂南斯拉夫是叛徒,再批苏联搞修正主义,最后指责中国背叛革命。三十年里连续背叛三个主要盟友,导致美欧苏集体关闭合作大门。 西方国家后来直接驳回其债务减免申请:“失信者没资格谈减免。” 2023年数据显示,阿尔巴尼亚人均GDP仅5000美元,近半人口日均开销不足5.5美元。 全国耕地机械化率不足20%,农药施用、病虫防治全靠人力操作。农业劳动年平均产值人均不到1500美元,却是全国三分之一人口唯一的收入来源。 根本原因在于阿尔巴尼亚经济结构未曾摆脱“小农经济”模式。大批劳动力被困在低效、半自给式农业里,想转行却找不到出路。 但中国企业正在用全新方式参与重建:扩建地拉那机场,改建都拉斯深水港,铁路项目勘探稳步推进。中国游客因免签政策增长46%,撑起巴尔干旅游半边天。 铬矿开采采用分成制,设备技术中方出,利润双方分。2024年对华出口猛增23%,总理拉马感慨:“平等合作比无偿援助更有生命力。” 国家的富裕不是靠喂出来的。苏联的军事捆绑,中国的无私援助,都败给了内生动力缺失。 只有当援助变成平等的握手,发展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参考资料:苏联对阿援助始末:4.3亿卢布为何血本无归?——新京报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国养20多年,为何仍穷困至今? 阿尔巴尼亚这个巴尔
竹韵清风起
2025-07-10 14:35:4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