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含山县六旬农民造土潜艇# #农民自制土潜艇排水量达7吨#】7月9日上午,在马鞍山市含山县裕溪河后河胜武码头,随着一阵轰鸣声,一艘通体黝黑、形似“大黑鱼”的庞然大物破开裕溪河的碧波前行。 这艘重达5吨的潜水艇,是当地名叫张胜武的60岁农民纯手工打造而成。
码头边的“异想天开”
张胜武与裕溪河的缘分始于20年前。那时的他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计,回到家乡含山县运漕镇张渡村建起了一座小码头。每日,他守着码头迎来送往,看着货船在河面穿梭,听着金属碰撞的叮当声,日子过得简单而规律。
“守码头这些年,眼里看的、手里摸的全是船,但心里总觉得缺点啥。”7月9日,在胜武码头,张胜武坐在凳子上,笑着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我是央视《我爱发明》的忠实观众,节目里那些普通人用双手改变生活的故事,总让我看得热血沸腾。我就想,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到。”
2014年,电视里一则关于潜艇的新闻让他猛地坐直了身子。“常年在水边转,见过铁船、木船,就是没见过能钻到水里的船。”他盯着屏幕里的潜艇剪影,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我能不能也造一艘?”
这个想法刚说出口,就被妻子严词否决:“这事不能干,造潜艇要花钱,而且水下作业风险高。”张胜武嘴上应着“开玩笑的”,但他心里却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告诉记者,虽然没有潜艇的图纸,但有关潜艇的构造,早已藏在他心里。
2014年底,妻子回娘家照顾生病的母亲,空荡荡的码头成了他的“秘密基地”。他突然想:“再不动手,这辈子就真没机会了。”次日,他揣着5000元钱买了钢板、电瓶和发动机等材料,开始了他的造艇工作。
“土潜艇”获得专利证书
2015年11月,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张胜武的首艘潜艇终于建造完工。看着眼前的这艘长6米、高1.5米、重2吨的“钢铁家伙”,张胜武很是激动兴奋。
“以前在外地干过木工,还跑过船,在码头上经常干着焊工的活。”张胜武说,“底子”在这,制造潜艇就轻松了不少。
“第一次试航那天,我是非常紧张的。”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张胜武依然兴奋。据介绍,当时他钻进舱体,手心全是汗。当引擎启动,水面没过艇身,仪表盘显示深度达到1米时,他攥着操纵杆的手微微发抖。“像做梦一样,既怕漏水,又盼着能再深点。”
让张胜武意外的是,这艘“土潜艇”因为进行了创新,他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平凡人有着“不平凡勇气”
首艘潜艇的成功,让张胜武的“野心”更大了。2021年,他又投入5万元,耗时半年打造了一艘升级版潜艇。
7月9日,大皖新闻记者在码头上看到,这艘潜艇长度增加到7米,高度提升至1.8米,重达5吨,排水量达到了7吨,下潜深度从1米升至8米,舱内可坐两人。记者注意到,张胜武还加装了舱外操控装置,操作更灵活。
“不久前,看着搁置的潜艇,再次下水试航,拍下视频发了抖音,没想到一夜之间火了。”张胜武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的胜武码头,每当这艘潜水艇在裕溪河上劈波斩浪,总会引得周边居民纷纷驻足,争相目睹它的风采。“我没啥文化,但知道人得有点想头。”他不懂流体力学,却能凭经验让潜艇平稳航行;他说不出“创新精神”这样的词,却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敢想敢干”。
从5000元到5万元,从1米到8米,张胜武的故事里,藏着普通人最动人的硬核浪漫。他没有实验室,码头就是工厂;没有科研经费,积蓄就是资本;没有专业背景,热爱就是底气。(大皖新闻记者 金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