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疾驰的列车般迅猛崛起。1972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苏;到了1978年,日本更进一步,将苏联甩在身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东京银座的霓虹彻夜通明,新干线的呼啸声中,日本制造的汽车、家电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索尼的Walkman、丰田的皇冠轿车成为时代符号。彼时的日本社会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有学者宣称“日本第一”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当日本沉醉于经济奇迹时,美国的遏制之手悄然落下。1981年,里根政府迫使日本签订《自愿出口限制协议》,将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量冻结在168万辆/年,这一措施虽未直接加税,却变相抬高了日本车价,相当于征收60%的关税。 更致命的是,美国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对日本摩托车加征10倍关税,迫使本田、雅马哈等企业在美国建厂以规避壁垒。这些举措不仅削弱了日本出口竞争力,更打乱了其产业扩张节奏。 而真正改变日本命运轨迹的,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面对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压力,日本被迫接受日元大幅升值,短短两年内日元对美元汇率飙升50%。 表面上看,这缓解了美国的贸易失衡,但日本经济却陷入“升值-出口萎缩-内需泡沫”的恶性循环。 为对冲日元升值冲击,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5%降至2.5%,过剩流动性涌入股市和楼市,东京地价一度超过整个美国的土地价值。当1989年日本央行被迫加息刺破泡沫时,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失去的二十年”由此开始。 军事控制则是美国压制日本的另一把利刃。根据《日美安保条约》,美国在日本设立88个军事基地,驻扎5.5万兵力,牢牢掌控日本的国防命脉。冲绳县仅占日本国土0.6%,却集中了70%的驻日美军基地,美军的犯罪、事故和环境污染长期困扰当地民众,而日本政府却无力干预。这种军事依附不仅限制了日本的战略自主,更使其在国际事务中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子。 回顾这段历史,美国对日本的压制并非偶然,而是其维护全球霸权的必然选择。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美国成功遏制了日本的崛起势头,使其未能成为超级大国。 这一事件其实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国际竞争中,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的长期发展,还需在科技、金融、产业结构等方面具备足够的韧性和自主性。 对于日本而言,其经历不仅是一段经济兴衰的历史,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着各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避免重蹈覆辙。
日本太贼精了!联合早报7月10日报道,日本外长岩屋毅将在出席亚细安外长会议期间与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