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一年轻的少尉站在天安门上观礼,毛主席见此人年轻,询问

虎皮芳草潭 2025-07-09 23:17:16

1963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一年轻的少尉站在天安门上观礼,毛主席见此人年轻,询问他的名字后,竟大笑道:“原来你就是当年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国庆,天安门城楼上站满了人,毛主席的目光在人群里扫过,忽然停在一位年轻少尉身上,他问了对方的名字,竟朗声大笑起来:“原来你就是当年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这句半开玩笑半是赞赏的话,指的是一句在军中流传甚广的“名言”,他的那句“狂言”,内容简单得吓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而说出这句话的少尉,就是庞国兴。 但这句话的这背后,是一个放羊娃从赤贫的陕北山沟,一路打上天安门城楼,最终用生命为自己短暂的一生画上句号的故事...... 庞国兴的童年,一个字就能概括: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出生在陕西子洲县的穷山沟里,父亲让国民党抓了壮丁,生死不明,母亲整日哭,眼睛哭瞎了,没多久也病倒了。 而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小小的庞国兴得光着脚上山放羊,脚底板冻裂的口子,一道叠着一道,他和兄弟们连肚子都填不饱。 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这暗无天日的日子才算熬到了头,父亲靠着石匠手艺养家,生活虽不富裕,但总算有了盼头。 庞国兴也进了村里的识字班,白天在地里像个大人一样干活,晚上就着昏黄的油灯啃书本,苦日子没压垮他,反而把他锤炼出了一副硬骨头和一股子倔劲儿。 直到1959年,村里征兵,庞国兴正在地里干活,听到消息,扔下锄头就往家跑,征兵干部看他个子小,起初没相中。 但庞国兴急了,当场就要跟人比试力气:“俺能背四捆麦子,扛三筐石头!”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最终让干部点了头,破例收下了这个“小个子兵”。 而到了部队,庞国兴的“较真”是出了名的,练投弹,胳膊肿得像馒头,他半夜还偷偷加练,兜里揣着石头练腕力。 短短三个月,手榴弹就从二十米扔到了五十米开外,连长在会上拍着桌子夸:“这个陕北娃,是块打仗的好料!” 只要部队里评先进,只要有他,别人基本没戏,所以得了个外号叫“全票人物”。 直到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庞国兴所在的部队奉命反击,他所在的九连接到了突袭西山口的任务,印军在这里修了大量碉堡,吹嘘是“铜墙铁壁”。 可这“铜墙铁壁”,在庞国兴面前却脆得像纸,10月18日深夜,庞国兴和另外两名战士趁着夜色摸上峭壁,悄无声息地端掉了印军一个炮兵阵地。 后来战斗打响后,庞国兴和另外三名战友与大部队失散了,普通士兵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会想办法撤退或寻找主力,可这四个人,非但没慌,反而一头扎进了敌后,仗打得更“野”了。 他们像幽灵一样,在敌后穿插了三天三夜,转战十五公里,顺手又端掉一个炮兵阵地,缴了七门大炮。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专挑军官打,击毙了包括七名校官在内的多名印军。 当大部队找到他们时,这四个人已经缴获了一堆武器和汽车,正对着两百多名敌人穷追猛打。 战后汇报战斗经过,领导询问庞国兴如何与上级失去联系,庞国兴挠挠头,一脸坦然地报告:“敌人不但不投降,还竟敢向我还击。”” 这句朴实又霸气的话,就成了这场以少胜多战斗的最好注脚。 而庞国兴也由此一战成名,被提拔为少尉,1963年,他作为战斗英雄登上了天安门,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同年,这位曾经的放羊娃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部队准备送他去军校深造,所有人都觉得,这位英雄前途无量。 谁能料到,命运竟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1965年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训练时,一名新兵因过度紧张,拉了弦的手榴弹竟掉落在自己脚边。 千钧一发之际,庞国兴一个箭步扑上去,把吓懵的新兵猛地推开,随着一声巨响,庞国兴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他的旧军帽,如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老家陕西的乡亲们自发凑钱,在村口给他立了块碑,刻着“人民英雄”四个大字。 庞国兴的故事,连同他那句“狂言”,被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他用极短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鲜活的人,在每个生死抉择瞬间的本能反应。 而他的“狂”,源于绝对的自信和实力,这种看似个人化的血性,却恰恰铸就了一支军队的灵魂。 那在今天,我们这个似乎更习惯于权衡利弊的时代,庞国兴这种近乎“一根筋”的英雄主义,又该如何理解呢? 【信源】庞国兴——中国军网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