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风正气激荡复兴征程 【廉洁之心如“一泓清水”】“仰山兄,承赠奠仪,殊深感谢!惟先母此次逝世,除花圈挽联外,余均不敢领,故仍将原款奉还,千祈原谅为幸。”这是重庆市档案馆珍藏的一封信,写信人是邓颖超,背后有一段恪守廉洁纪律的故事。
1940年11月18日,邓颖超的母亲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病逝,诸多亲朋好友前去吊唁。谨记母亲生前“要清正廉洁、不麻烦别人”的教诲,邓颖超坚持丧事一切从简。作为周恩来的同班同学,重庆豫丰纱厂总经理潘仰山送来花圈、挽联和礼金。邓颖超事后清点物品发现后,立刻给潘仰山写了这封信。
邓颖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一生严于律己、守正持清,党风端正、品行纯正,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她曾在《论党的纪律》中写道:“共产党不仅给全党党员以纪律的教育,养成自觉性以维持纪律,同时,亦推及于社会秩序,集体生活,国家法纪之遵守的自觉性的教育,并须建立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
一年春节,邓颖超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件崭新的绸面丝棉袄和一封信。信是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的73名青年工人写的。信中说,棉袄是给她的新年礼物,一针一线都是对她的敬意。试过衣服后,邓颖超感到左右为难——自己从来不习惯收人家的礼物,可这件棉衣的意义太重大了,又不得不收。最后,她嘱托秘书给青年工人们写了封回信,并寄给对方30元钱。
听说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著名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夫人因病住院,与她关系很好的邓颖超不仅亲往医院探视,还按西方习惯送了一束鲜花,并交代“鲜花以我个人名义送,钱也由我个人付”。但工作人员认为这是公事,就把发票交给财务科报销了。邓颖超得知此事后,表示这是“事先已经说好的事”,最终要回发票并付了钱。
邓颖超与周恩来相濡以沫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工作生活中,二人都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在邓颖超的任职问题上,周恩来态度明确:“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她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对此做法,邓颖超毫无怨言:“恩来这样做,我很理解。”
“人总是要死的,但精神万岁!”邓颖超晚年先后写了两份遗嘱,将自己的后事和遗物作了安排。第一份遗嘱中,她以自己“从未以我的关系提出任何要求和照顾”的远房侄子为例,特意提及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周恩来的后辈及亲属,以端正党风,并表示“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也是她“坚决支持的”。第二份遗嘱中,除再次强调房子交公处理外,还将个人所属文件、照片、图书甚至衣物的处理作了细致安排,并要求自己的后事从简。
邓颖超去世后,党中央根据她生前的愿望,在《人民日报》公布了她的遗嘱。著名诗人臧克家读后,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遗言动人心》,“邓大姐位高而不自居,心中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朴素纯真,如一泓清水,清澈见底”“读了她给党中央的信,那七条遗言,比千言万语更感人。字句虽短,但她的人格、品格,可以此中寻了。这是最动人、最素朴、最概要、最传神的自我写照”。
“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你的生命要与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白发就上不了你的头。”这是邓颖超生前非常喜欢的诗句,也是她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终生的坚定信念,更是她坚守与践行初心使命的真情流露,为每名共产党员立起了一座廉洁自律、严守党纪的精神丰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