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市场上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标的趴在低位时,投资者往往能坚定地宣称“这符合我的框架,不该投”,将原则奉为圭臬;可一旦标的突然大涨,当初的笃定便会动摇,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原则太死板”,进而陷入自我否定。这种“原则顺境时认可,逆境时质疑”的摇摆,本质上是对投资原则的误读——真正的原则,恰恰在让你“难受”的时刻,才彰显其价值。 原则的本质:对抗人性的锚点 投资原则的诞生,本就是为了对抗人性的弱点。贪婪让人追涨,恐惧让人杀跌,侥幸让人赌趋势,从众让人失理性。那些经过验证的框架——无论是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还是趋势交易的“止损纪律”,或是资产配置的“分散平衡”——本质上是用固化的规则,为情绪波动的人性筑起一道防线。 当标的长期横盘甚至下跌时,原则会告诉你“不符合估值标准”“未出现趋势信号”,此时的“不投”看似容易,实则是原则在帮你规避冲动入场的风险。这时候的“理所应当”,是原则在顺境中发挥作用:它让你避免了过早布局的煎熬,甚至规避了潜在的亏损。可多数人往往将这种“避险”视为理所当然,未曾意识到这正是原则的保护。 大涨时刻的考验:原则的“逆人性”战场 真正的考验永远出现在市场与原则背道而驰的时刻。当曾经被原则排除的标的突然拉升,账面“踏空”的痛感会瞬间放大:“如果当初灵活一点,现在已经盈利了”“是不是我的原则太僵化,跟不上市场节奏?”这种自我怀疑,恰恰击中了人性对“错失收益”的敏感——相比亏损,“本可以赚到却没赚到”的痛苦往往更甚。 但此时的“难受”,恰恰是原则在履行其核心职责。原则的价值从不是保证你抓住每一次机会,而是帮你守住能力圈的边界。那些让你“踏空”的标的,或许本就超出你的认知范围:可能是你看不懂的题材逻辑,可能是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资金炒作,也可能是短期情绪推动的泡沫。原则此时的“死板”,其实是在阻止你为了追逐不确定的收益,打破自己的投资逻辑。 就像价值投资者坚持不碰泡沫股,即便它们能在短期内翻倍,也深知“凭运气赚的钱终将凭实力亏回去”;趋势交易者严守止损线,即便割肉后标的反弹,也明白“一次侥幸可能让纪律彻底崩塌”。原则的逆人性,正在于它要求你在最想妥协的时候坚守,在最想破例的时候克制。 摇摆的本质:把原则当成了“盈利工具” 很多人对原则的误解,在于将其视为“必赚工具”:能带来收益时就信奉,错过收益时就抛弃。可事实上,原则的核心是“控制风险”,而非“保证盈利”。它不能确保你抓住每一波行情,却能让你在漫长的投资周期中活下来——而“活着”,恰恰是复利效应的前提。 那些在大涨时怀疑原则的人,本质上是混淆了“原则”与“策略”。策略可以灵活调整,原则却需坚守内核。就像渔夫可以根据风浪调整渔网的大小,却不能放弃“不在禁渔期捕捞”的底线;投资者可以优化入场时机、调整仓位比例,却不能为了短期收益放弃“不投看不懂的标的”“不借钱炒股”等核心原则。 坚守的智慧:让原则成为“长期复利”的基石 投资的终极战场从来不在短期涨跌,而在长期维度的确定性。原则的价值,往往需要穿越多个周期才能显现:它可能让你错过10次短期机会,却能帮你避开1次足以摧毁账户的风险。就像航海时的罗盘,它不会告诉你每一片海域的风向,却能确保你不偏离航向。 真正的投资者,会把原则视为“投资系统的操作系统”。他们明白,接受“踏空”是坚守原则的必然成本,就像接受“止损”是控制风险的必要代价。当市场用大涨考验你的时候,恰恰是梳理原则的最佳时机:这个标的的上涨是否符合你的认知?如果现在入场,是否需要打破你一直坚守的逻辑?这种反思不是为了否定原则,而是为了让原则更清晰、更坚定。 投资路上,能让你舒服的时刻都是原则在“锦上添花”,让你难受的时刻才是原则在“雪中送炭”。真正的原则,从来不是用来追逐每一次浪潮的,而是帮你在浪潮退去时,依然站在沙滩上。坚守的痛苦,终将在时间的沉淀中,转化为穿越周期的底气。
【炒股久了,你会明白:真正的赢家,不在盘口里】刚入市那会儿,我天天盯盘、看K线、
【2评论】【29点赞】